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让我们变成“脑残”互联网

让我们变成“脑残”互联网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表示互联网将提高人类的智商,当然,也有21%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将降低人类智商。互联网到底使人更聪明,还是更愚蠢,这绝对是一个极有价值,但很难说清楚的话题。

互联网与网民的关系,是通过一个个网络应用来体现的,也许通过分析这些应用给我们带来的利弊影响,能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搜索引擎——信息获取门槛无限降低之后

还记得“凿壁偷光”的故事吗?人类获取知识的成本曾经如此之高,但故事的主角——西汉时期的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有了Google、百度,我们还需要“凿壁偷光”吗?我们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Google。

搜索引擎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第一次让人类掌握了信息获取、过滤的权利,做了信息的主人。无论什么话题,只需要敲入关键词,马上就能得到答案。也就是说,在搜索引擎时代,人人都变成了“知道分子”,这是伟大的进步。

搜索引擎让知识不再是“奢侈品”,但它又带出了一个新难题——当信息爆炸时,辨别、筛选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搜索引擎只负责告诉你哪个网页最匹配你的关键词,但并不能保证其知识的正确性,更无法帮你去粗取精。

此外,当信息获取成本越来越低时,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所下降。君不见,在百度知道里,连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一道数学题都能找人帮忙做,只需要付出几个虚拟币即可。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不过搜索引擎似乎在破坏人类的想象力。对任何话题的检索,网民选择的关键词往往雷同,而检索同一关键词的结果是唯一的——也就是说,我们获取的信息有同质化的倾向。有人可能反驳说:我们从小不也是同一套教材教育出来的吗?但别忘了,教材只在课堂上用,Google则可能伴随你一生,并且无处不在。

SNS应用——148的魔咒

国外有Facebook,国内有开心网,如今很多人可能不喜欢到朋友家里娱乐,但却喜欢到朋友的空间里“偷菜”。

是的,Facebook们让社交变得轻松,你可以点几下鼠标就能得到一个“朋友”,并且通过照片、状态更新以及其他方式参与到他的生活中——这是一种低成本的社交方式。理论上来讲,只要你愿意,可以无所限制地增加很多朋友,多多益善。

不过牛津大学的人类学专家罗宾敦巴发现,人脑的认知力限制了社交网络的规模,并根据智力高低和大猩猩的社交网络推测,人类智力所允许的、稳定的社交网络约为148人,这一数字就是著名的“敦巴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