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教你摆脱悲伤的情绪理论

教你摆脱悲伤的情绪理论

1884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 James,1842-1910)就提出了情绪变化是人对自身身体变化的感知的理论。几乎就在詹姆斯提出这一理论的同时,也就是1885年,丹麦的生理学家卡尔.兰格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与詹姆斯的理论基本相同的情绪理论。后来,人们把它合在一起称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前,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还说:“对于刺激我们的对象的知觉心态,并不立刻引起情绪;知觉之后,情绪之前,必须先有身体上的表现发生。所以更合理的说法,乃是,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因此,在詹姆斯看来,哭、打、发抖就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他结论说:“情绪,只是对于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乎是身体的。”

兰格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他说:“情感,假如没有身体属性,就不存在了。”还说,“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的原因。”他以饮酒和药物的作用为例,说明这些因素之所以引起人们情绪的变化,是因为酒精和药物影响了血管系统的结果。他认为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作用的加强,和血管扩张的结果,产生愉快的情绪;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血管收缩和器官痉挛的结果产生了恐怖情绪。他甚至认为冷水浇身能减弱忿怒和暴躁的情绪,溴化钾能抑制恐怖、消除忧虑和不愉快的情绪等。总之,他认为情绪就是对有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一百多年来,后人对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不断地提出批评,但是这一理论却一直持续至今,仍然受人们关注。至少关于生理变化与情绪的密切关系的原理是毫无疑问地被普遍认可的。后来的研究一方面逐渐纠正和弥补了它的某些片面和不足,另一方面又在情绪与生理的关系方面进一步获得新的证据和新的发展。

人们在后来的研究中,在情绪与机体关系方面又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证据和观点。证明在人的情绪变化时,至少会引起以下生理反应:

1.呼吸活动变得加速或减慢。例如,当人们高兴时每分钟呼吸17次;消极悲观时每分钟呼吸9次;积极动脑时每分钟呼吸20次;恐惧时每分钟呼吸64次;愤怒时每分钟呼吸40次。

2.循环系统活动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例如研究人员可以用血管容积描记器测得情绪变化者的外周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变化;用心动电流描记器和心电图测得情绪变化者的心跳速度或强度的改变。研究人员也能设法测得人们在恐惧、暴怒时的心跳、血压、血糖、血液含氧量等方面的变化。

3.消化系统的活动强弱变化。愉快的情绪能促进人们的胃液、唾液、胆汁等分泌。当消极情绪发生时,多种消化腺活动受到阻抑,食欲减退。

4.内分泌系统活动变化。在激烈紧张状态下,人们的肾上腺分泌增加导致身体进入应激状态;在焦虑不安状态下,抗利尿激素减少或停止,引起尿急或尿频等。

5.皮肤内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引起皮肤电变化。情绪变化导到皮肤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变化,进而引起皮肤电的变化。通过皮肤电测定仪测量皮肤电的变化,还便于测量交感神经的情绪反应,这是测量情绪变化的比较可靠的指标。

6.植物神经系统的变化。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的控制下,植物神经系统主要管理各种器官的平滑肌、心肌、腺体和内脏器官的活动,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情绪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变化,进而导致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皮肤等各系统的血管、分泌等变化。

情绪变化与生理变化的关系是毫无疑问的,詹姆斯-兰格的理论则是提醒我们要看到情绪变化与生理变化之间是相互关系。当无法调整内心情绪时,你可以调整肢体语言,带动出你需要的情绪。比如你强迫自己做微笑的动作,你就会发现内心开始涌动起阵阵欢乐,所以假装快乐,你就会真的快乐起来,这就是身心互动原理。情绪压抑者可以尝试“笑功”:先站直,然后身体前屈90度,再后仰10度,并配合喊出“哈哈哈哈”的声音,动作和声音力求夸张,连做六次,前后对比就会有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