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能让好人变恶魔的情景力量

能让好人变恶魔的情景力量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金巴多教授主导“史丹福监狱实验”,该实验有如一发震撼弹,引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人性的天真看法。30年后,金巴多教授以《路西法效应》首度亲自撰述、并呼应从“史丹福监狱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全盘且深入解释“情境力量”影响个人行为的概念。

制服与身份引来剧变

在“史丹福监狱实验”中,金巴多教授挑选了自愿受试、身心健康且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将其随机分派到“守卫”和“犯人”两组,让他们身处仿真的监狱环境。实验第六天,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转变为残暴不仁的守卫或是情绪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本为期两周的实验提前宣告中止。

为何握有权力的人,很轻易地为“以控制他人为乐”所诱惑?而置身弱势角色的人,为何常以沉默来面对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男性-女性”、“上司-员工”、“父母-子女”、“老师-学生”、“医生-病人”等关系,在这些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束缚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藉由“史丹福监狱实验”研究,金巴多解释“情境力量”和“团体动力”如何使平凡男女变成残忍的魔鬼。

情境系统是行为的脉络,透过其酬赏及规范的功能,支配行动者的角色和地位而给予意义与认同。系统由个人及机构指挥系统串谋,指挥者的意识形态、价值和力量创造出情境,也规定了行动者的角色以及行为期许,要求在其影响范围内的人扮演它规定的角色,做出被允许的行为。“路西法效应”指的就是某种情境系统的力量,经由“心理动力”而将好人转变成恶魔,而这些心理动力包括:服从权威、去个体化与去人性化、被动面对危险、自我保护与合理化。

服从权威去个体化的后果

有实验研究指出,二战期间纳粹党人杀害犹太人,就因为“我只是听命行事”。同理,在不对等的医护权力下,护士们遵从医师所下达的不合理要求而虐待病患;在巴西,政府许可警察用严刑拷打的方式从所谓“有颠覆意图的”国家公敌口中套取自白,酷刑者与处决者其实是情境所需;在盖亚那丛林里,有一位美国宗教领袖说服了超过900名的追随者自杀,或者是由亲人或朋友杀害。

顺从和服从权威只不过激活对情境系统的臣服,愚化决策与道德。而在潜在的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对抗关系中(如狱卒和囚犯、拷问者和被拷问者、自杀炸弹客与遇害平民之间),“去个体化”过程使得加害者得以保持匿名,因而降低了个人行为的可说明性、责任感和自我监控能力。此外,“去人性化”过程则夺走了潜在被害人的人性,使得他们变得跟动物一样,甚至什么都不是。书中调查了一些让旁观者面对邪恶时成为被动观察者而非主动介入、协助或检举者的情境。“不为的邪恶”实际上是邪恶的选民,因为它让加害者相信,那些明白正在发生什么事情的人的沉默正表示他们接受并允许这些恶行。

十大守则抵抗情境力量

所以,横眉冷对社会系统的恶势力,必须揭穿系统孕育邪恶的魔法,击碎这个大染缸之后,更要面对自己受惑的心理动力,利用个人的力量挑战情境系统的力量。作者在书末,祭出十大抵抗守则,分别为:(1)“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当机立断”,别顽固地“坚持到底”;(2)“保持很警觉”,鼓励批判性思考;(3)“自己负责”,别让责任分散掩饰,或只是“听命行事”、“每个人都这么做”;(4)“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不允许其他人将你去个性化,或让匿名和秘密掩盖恶行;(5)“爱老师,更爱真理”,官大不一定学问大;(6)“希望被群体接受,但也珍视自我的独立性”,和谐经营群己之间;(7)“辨识框架信息,维持警觉心”;(8)“平衡时间观”,将过去与未来连接,可叫醒当下的自己停下现行沉迷的暴行;(9)“不为了安全感的幻觉而牺牲个人或公民自由”;(10)“反对不公正的系统”,这些系统包括军队和监狱系统,以及学校、政党、企业,甚至是家庭。作者指出,这些抵抗有害社会影响力在于自我觉察力、情境敏感度、街头智能,三种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个人的弹性以及公民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