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心身耗竭综合征袭击全球!

心身耗竭综合征袭击全球!

各行各业的工作压力正在增加,人们正疲于奔命

自从9年前在商界谋得职位后,拉里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在职场上平步青云,始终保持着模范职业经理人的形象。28岁那年,他进入美国一家咨询公司,不久便得到晋升,负责公司的很多事务。公司给他配了一辆车,外加一份让人羡慕的高薪。令人满意的工作业绩背后,是连续不断的出差和每周60~80小时的工作,以及频繁的周末会议。但他对此并不介意。拉里说:“偶尔,我也会感叹这份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我真的乐在其中。这么长时间以来,它带给我许多快乐。”

直到有一天,拉里突然倒在自家公寓门外,出现严重头痛、心率加速和头晕目眩等症状,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症室。1年后,他回忆说:“起初,我以为自己患了中风。”但是医生却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诊断结果: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拉里是因为多年的过度操劳才病倒的。

许多专家相信,在这样一个“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时代,像拉里这样的病例并不罕见,且发病率正日益增长。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旗下的一份刊物称:“现在,工作压力对员工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许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虽然,精力开始自然衰退的中年人因过度操劳而引发身心衰竭更常见,但同样情况也可能出现在青年人身上。2005年11月,Spherion公司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委托发起了一项哈里斯互动民意调查,结果发现,年龄在25~39岁之间的工人,1/3因为工作而感觉心力交瘁。

“心身耗竭综合征”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由美国纽约的心理分析学家赫伯特?J?弗罗伊登贝格尔(Herbert J. Freudenberger)提出的。当时,弗罗伊登贝格尔注意到,他曾经无比满意的工作,现在却让他感到疲倦和失落。后来他又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许多医生也变得情绪低落、愤世嫉俗,对病人也越来越冷淡、越来越漠不关心。

不久,弗罗伊登贝格尔开始在医学界以外的领域寻找案例――他发现,类似的情况在许多行业中普遍存在。很多人的身心都饱受折磨:在心理方面,他们情绪容易波动,睡眠不稳,而且注意力无法集中;在生理方面,他们腰酸背痛,或者出现消化系统紊乱。这种因职业生涯而导致身心俱疲的状态,被弗罗伊登贝格尔定义为“心身耗竭综合征”。

这种小毛病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心身耗竭综合征在这个领域的“圣经”――《精神障碍的诊断及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分类。相反,它被归入了“未分化身体形式症”(undifferentiated somatoform disorder)。不过,即使没有确凿的统计数据,专家们仍一致认为:各行各业的工作压力正在增加,人们正在疲于奔命。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长期紧张在诱发心身耗竭综合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说,*的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性反应。它可以帮助人类和其他动物躲过眼前的危机――如凶猛食肉动物的突然出现。在我们意识到危机前,大脑就察觉到了潜在危险,并在1秒钟内迅速启动了一系列生理反应,使我们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肾上腺素流入肌肉,让我们行动更加灵活;感官也变得更加敏锐;身体还会关闭一些不太重要的系统(如消化系统),来保存能量。

问题在于,就算我们面临的危机有所改变――不再是一头饥肠辘辘的熊堵在洞口,而是气急败坏的老板要求你在30分钟内搞定PowerPoint报告,这种警报系统同样能发挥作用。当我们人手短缺,无法按期完成任务时;当我们心急火燎,赶去参加一个会议时;当我们手忙脚乱,在最后一刻为出差打点行装时――警报系统会一次次亮起红灯――这时,肾上腺就会分泌压力荷尔蒙,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如果这种紧张状态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身体便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病变。持久的压力会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弱化免疫系统,使我们更加频繁地遭受病毒侵袭。

恶性循环

对许多心身耗竭综合征患者来说,发病原因大同小异。厄运往往会降临到最佳员工的头上――这些人总是欣然接受一大堆任务,并且干劲十足。工作已经成了展现他们个人价值的重要部分。正如拉里描述的那样:“从某个角度上说,工作已经消耗了我大量精力,以至于其他方面的需要变得不再重要。在工作上投入过多,令我陷入了一种不断恶化的、疲惫和漠然的状态中。”

为了处理那些堆积如山的公务,这位可怜的员工不得不加班加点,在办公室里一直熬到深夜,忽视身体锻炼、无视饮食规律(胡乱吃些不健康的快餐,或者干脆饿着肚子挺过一顿)、取消私人约会、甚至错过孩子们的足球比赛,最终如拉里所说的那样:“我把自己完全孤立了起来。”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当正常的人际交往被切断时,我们不可能感觉良好。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的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Manfred Schedlowski)说:“来自家庭、朋友和同事的支持是抵抗压力的重要缓冲剂。”最近,他已经创建了一个课题小组,研究工作压力的起因与后果。

另一个危险因素,是他或她工作时拥有的支配权,以及努力工作后得到的赏识。精神病学家于尔根?施泰德(Juergen Staedt)在德国柏林开设了Vivantes医疗中心。他提到这样一位患者:她曾是一位成功的部门主管,连续数年表现出色――直到公司进行了结构调整,虽然她极力争取,仍无力扭转部分下属惨遭解雇的命运――这无异于在她脸上扇了一记耳光。此后,失眠、厌食和怀才不遇的怨恨一直困扰着她,最终将她送进了施泰德的医疗中心。他解释说:“这样的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心身耗竭综合征患者的个性会让他们无法跨越这些挫折。他们的整个自我形象都被敲得支离破碎了。”专家们把这种受挫称为回报危机――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工作上耗费的大量艰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