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生活心理

集体减压为何会流行?

集体减压为何会流行?

近来,“减压”成了个热门词汇,各类怪招频出。6月28日,50名白领在重庆街头不顾形象乱啃烧饼,一位参与者说:“反正谁也不认识,刺激一把!”同一天,肯德基在武汉光谷步行街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疯狂解压嘉年华”的活动。

主办方在现场设置了疯狂解压墙、尖叫大解放、压力大反击、疯狂巴士、超级平衡木等五花八门的游戏,吸引了上千位白领参加。

专家释疑:

眼下,都市白领的压力普遍融合了“哀伤”、“抑郁”、“焦虑”等情绪。而减压游戏则传递给大家一种非常单纯的意义——“玩”,这使人得以暂时摆脱职场中“严肃性”和“目的性”的束缚。游戏利用一种“场效应”,让个体摆脱突出感,忽视“内敛情绪”,从集体行为中得到一种安全体验,并从中找到共鸣,寻求释放。

“烧饼发疯”、“尖叫大解放”、“甩枕头”等游戏模式,原理大致相同,都旨在通过一种行为模式引导人们向外输出能量。比如你会在甩枕头、啃饼的过程中,从一种破坏行为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粉碎感”,而它的成效则会激发进一步的“满足感”。

不过,虽然“行为减压”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但这种游戏仍然不能背离原则。即在短时间的情绪释放中,不能埋没风险意识。尤其对于“歇斯底里型人群”,这种疯狂的玩法只会让他们深陷在游戏的情绪中,很难调至平和。

因此,游戏背后还需要建立一种规范化的“后期安抚”,一味地疯狂宣泄容易造成情绪输出透支。这时候,补充能量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心理咨询师通常会在“行为减压”后给当事人一个柔软的抱枕,引导他静卧一段时间,调和情绪,达到“出入平衡”。

此外,游戏现场也应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避免造成伤害。集体减压过程中,雷同行为使释放的能量非常强大,亦可能会扭曲人们的常规行为。这时候,心理咨询师除了需要在现场进行密切关注外,还应在过后进行自省等“认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