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吗
20多年来,关于无意识情绪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有大量的问题尚未解决。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当前的研究还局限在情绪的正负效价角度探讨无意识情绪,将来的研究应该从具体情绪水平上证明无意识情绪的存在。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所有重要的心理事件都伴随着意识,人们确信意识在这些事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人们认为,在情绪这种心理过程或心理状态中,意识体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大部分人来讲,情绪等同于情绪体验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多数心理学家也都持类似的观点,把主观体验作为情绪的中心成分,强调意识在情绪产生和情绪状态中的作用。例如,现代心理学的先驱William James早在1884年就说“我们的体验 就是情绪”。当代着名心理学家Clore也于1994年指出:“情绪不可能是无意识的,因为他们必须被感受,感受就是有意识的。”
然而,情绪的产生和作用总是要求意识的参与吗?是否存在着无意识的情绪?最近20年来,部分学者对这个有趣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情绪可以由无意识刺激引发
在早期研究中,心理学家关注比较多的是情绪的无意识引发问题。也就是说,情绪反应本身是有意识的,可以被感受到,但是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无法感受体验到。
Kunst-Wilson 和Zajonc于1980年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正性情绪(positive affect)可以由阈下刺激引发,即被试能够增加对阈下重复呈现的中性刺激的偏好。Ohman 与 Scares在1994年的一项研究中,给病态性恐惧症患者阈下呈现一些血腥场景或蛇的图片、电影,结果发现被试自我报告的焦虑水平上升,即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可以在阈下引发。这两个研究表明,不管是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都可以由无意识刺激引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研究中,仅仅引发情绪的刺激是无意识的,情绪反应本身还是有意识的。是否存在着真正的无意识情绪呢?
理论依据证实存在真正的无意识情绪
真正的无意识情绪,即人们不仅对引发情绪的原因无意识,而且情绪反应本身也是无意识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有些研究者对这种真正的无意识情绪(以下的无意识情绪都是这种意义上的,不再特别指出)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着名心理学家Kihlstrom认为,无意识情绪(implicit emotion)是指“某种情绪状态所导致的经验、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状态独立于他/她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有意识觉知”。心理学家Damasio曾于1999年描述大脑深层结构如何参与产生恐惧、愤怒、高兴和悲伤等情绪的无意识过程。Lambie和Marcel在2002年一篇有关情绪研究的文章中指出,确实存在着“几种对情绪的无觉察”,包括“一种完全的无意识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无意识情绪的验证要满足以下三个标准:一、情绪刺激是在阈下呈现;二、被试并没有报告有意识体验的任何变化;三、这种阈下引发的情绪,导致了随后被试在思想、经验或行为上的变化。
实证研究证实真正的无意识情绪是存在的
要想证明真正的无意识情绪的存在还需要更强有力的证据。根据Kihlstrom对无意识情绪的定义,人们不仅对情绪的原因无意识,而且情绪反应本身也是无意识的,同时情绪反应还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Winkielman、Berridge和Wilbarger于2005年的实证研究中,力图寻求证明无意识情绪的有力证据。他们用两个实验检验了在给被试呈现阈下面孔刺激(快乐、中性、愤怒)以后,被试对一种新鲜饮料的评价和消费行为。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
首先,让被试评定他们的动机状态(饥渴和饥饿);其次,给被试阈下呈现一系列面孔图片(快乐、中性、愤怒);然后,用一个阈上呈现的中性面孔对前面阈下呈现的面孔进行掩蔽,同时让被试对阈上呈现的中性面孔进行性别分类。阈下情绪引发以后,立即将这些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让他们评定自己的体验(心境和唤醒);而另一组被试先消费、评价饮料,然后再评定他们的感受体验。在研究1中,要求被试先从容器中给自己倒一杯饮料,并饮用;在研究2中,要求被试先从准备好的杯子中,尝一小口饮料,再从不同的方面对饮料进行评价(例如,值多少钱)。
在这两个实验中,被试的意识经验都没有任何变化。即被试没有在阈下呈现快乐面孔图片后感受到较多的正性情绪,也没有在阈下呈现愤怒面孔后感受到较多的负性情绪。但是被试对饮料的消费和评价却受到阈下呈现情绪面孔图片的影响,尤其是当被试在饥渴状态时更明显。
在实验1中,与阈下呈现愤怒面孔组相比,阈下呈现快乐面孔后,口渴的被试会倒更多的饮料,并且喝得更多;在实验2中,与阈下呈现愤怒面孔组相比,阈下呈现快乐面孔后,口渴被试愿意为饮料付更多的钱。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阈下情绪面孔引发的情绪反应,改变了被试对饮料的消费行为和评价,但是他们的有意识体验和感受并没有改变。由于被试在引发阈下情绪反应后,立即进行情绪体验的评定,因此这些实验结果不能归因于情绪记忆的失败。因此,我们认为这些实验结果在证明无意识情绪的真正存在上是非常有力量的 情绪过程强烈到能够改变行为的程度,但是被试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甚至当要求被试注意他们的体验时也是如此。
为什么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
尽管已有很多实证研究证明,无意识情绪是存在的,情绪与有意识体验可以是相互独立,但是无意识情绪的产生机制和产生原因是什么呢?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没有引发有意识体验的情况下,情绪如何影响被试对客体的行为。Phelps于2005年指出,一种可能是,无意识情绪通过“前端”(front-end)或知觉 注意机制直接调节了客体引发情绪或动机反应的能力。也就是说,不用通过引发体验,情绪就能够修正目标客体在有机体的“动机图谱”(incentive landscape)上的位置。例如,在上述Winkielman、Berridge、Wilbarger的研究中,当给被试呈现了阈下的快乐或愤怒情绪面孔后,会暂时增大或减少了饮料的价值,从而导致了不同的行为与对饮料的评定。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阈下情绪面孔可能激活了杏仁核(amygdala),而杏仁核又激活了与之相连的负责基本动机的腹隔核及相关脑区。腹隔核神经活动的变化(产生了无意识的“liking”),改变了被试对饮料的视觉和味觉的情绪反应,从而在没有引发有意识体验的情况下,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和评定。
Cosmides和Tooby于2000年认为,从进化的角度看,情绪最初的功能是使有机体对正性或负性事件进行恰当的反应,不必总是需要有意识体验的参与。因为,如果有机体的一些基本功能的完成再需要有意识的认知机制的参与,那么它将不利于有机体的适应和进化。
其他一些心理因素也可能阻止了有意识的出现。输入信息太弱或太短暂;或者输入信息很强,但是与被试的预期不一致,因而,逃脱了注意;或者输入信息在当前情况下对个体来说没有意义。在这些情况下,输入信息都有可能影响到行为,但没有引起有意识的经验。
20多年来,关于无意识情绪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有大量的问题尚未解决。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当前的研究还局限在情绪的正负效价角度探讨无意识情绪,将来的研究应该从具体情绪水平上证明无意识情绪的存在。另外一个问题是,当前的研究只局限于纯认知领域,相信随着心理学其他领域的介入,无意识情绪的研究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
为什么感觉每天过得很快一般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会出现一些疾病的发生,而且严重的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尤其是对于一些年
-
如何对付坏情绪呢在生活中不是无时无刻都能如意的,人们会为家庭生活、个人感情、工作不顺等,继而有发生各种消极情绪,并且使得自己心情感到尤为
-
爱挑毛病的人 肯定也是不够自信现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爱挑毛病的人,总是感觉别人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其实这些人也并不是那么自信的,所以在
-
压力大怎么办?七个小办法可以快速的解压现在的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了,而且很多人都会出现一些压力大,所以导致很多人出现一些紧张感,或者是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
-
五种常见的病态心理到底有哪些?可能很多人对于常见的病态心理并不是那么的了解,其实这个属于是这些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如果是没有很好的及时去发现和治疗,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