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奴:中国式父母?
孩奴:近日先在网络出现,随后成为国人坊间继房奴、车奴、卡奴之后一个新的热门名词。大意是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忙碌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孩奴父母有几个不敢: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
“孩奴”这个词很新,内涵外延不甚明确,但该词所描述的中国式父母为孩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象却历史悠久。因此,“孩奴”一词出现之后,引起了许多感叹和反思。从昔日的孟母三迁到如今独一代的80后父母为独二代的00后、10后孩子殚精竭虑,“孩奴”式父母在中国可以说是跨时代、成建制产生的。
“夏天活捉到咬你的蚊子该怎么办?当然是要抚养他……送他上学……给他买房子……帮他娶媳妇……给他看孩子……不然你还能怎么办呢?毕竟,他身上流着的是你的血啊!”说到中国式父母的孩奴特质,前两年网上流传甚广的这个段子无疑是一针见血,凝练传神地勾勒出中国式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血脉亲情。
就这个话题,记者走访了一些自认为是“绝对孩奴”和“绝非孩奴”的家长,也听取了一些教育学、社会学专家的观点,试图从众说纷纭中找到一条既可以真正教育好孩子又不让父母沦为孩奴、失去自我的途径,让家长和孩子都能活得更轻松,两代人相处得更融洽。不过,从这次采访来看,虽然家长和专家对“孩奴”一词理解各异,但在这个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的年代里,谁敢拿自己唯一的孩子去当一回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试验品(少数极不负责的家长和无须为孩子未来操心的极少数权贵家庭孩子除外)?
毕竟,孩子身上传递着自己家族的遗传密码,血管里流着的是自己的血,于是中国式父母只好怀揣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在芸芸众生中奋力地打拼着,痛并快乐地享受彻底或者不够彻底的孩奴生活。
A 个案人物:“香台” 公务员、初二女生妈妈
孩子振翅高飞后,
估计我就只剩下人格魅力了
在市区一群以孩子为重心的妈妈圈里,会写诗、填词、写小说,做得一手好菜,会绣十字绣、织毛衣,满腹育儿教女方略的“香台”算得上才艺超群的才女了,可真正让妈妈们眼红的是她那个才上初二的女儿。
“香台”的女儿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英语说得让老外都禁不住问她是不是刚从国外回来,还弹得一手好古筝,奥数、书法、漫画、轮滑、游泳、钢琴样样都拿得起,小小年纪就拿了一大叠才艺等级证书和一大叠各种比赛获奖证书。只有熟悉的朋友才知道,小姑娘的成绩中有“香台”的多少付出和辛劳。
记得上次《人文周刊》做90后孩子教育成本调查时曾跟“香台”算过一笔细账,这些年来她用在女儿身上仅仅是各种学费和参加各种比赛的投入就接近40万元,此外还有生活费、营养费、服装费,买书、买英文原版碟片等的费用,还有前年女儿生那场大病用掉的两万多元,之后的重要调理、营养费用,算下来养大这个女儿至少花费50万元。对于一个身为普通公务员的单亲妈妈而言,这50万元差不多就是她这10多年来总收入的3/4还要多了。与此同时,她还一直在还房贷,过年过节还要给父母买些东西,真正用在自己身上的钱真是屈指可数。
面对女儿强烈的求知欲,“香台”欣慰之余总是尽力满足。女儿的爱好涉猎很广,学习、才艺、体能都包含其中,最多的时候一周要上10个兴趣班,当然,其中大多是才艺和跆拳道、轮滑、游泳之类寓教于乐、强身健体的。女儿兴致勃勃,当妈妈的当然不能扫孩子的兴,只能咬牙挤出数目不菲的学费,再搭上自己的业余时间,骑着电动自行车带女儿穿梭在各个培训班之间。为了不让女儿冻着、晒着,严冬和酷暑她都不惜成本地带女儿打的。女儿练跆拳道那阵子,一下课就饿得哇哇叫,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每次练完跆拳道她都带女儿去吃牛排。点两份牛排,看女儿风卷残云地消灭掉一份后,她又把自己这份的鸡蛋和半块牛排给女儿。看着懂事的女儿不忍心吃又充满渴望的眼神,她总说:“妈妈一点都不饿,胃又不好,吃不下那么多。”女儿喜欢吃烤鸡翅、蛋挞,外面的食品又贵又让人不放心,她就用稿费买了一只烤箱,自己在家里做给女儿吃;为了让女儿开阔视野,“香台”经常利用长假带女儿去杭州参观植物园,去萧山看动漫展,去上海逛科技馆;除了夏天,等候女儿上兴趣班时,“香台”总是在织毛衣,而且都是女儿的,因为女儿个子长得飞快,毛衣织好后常常只穿一季就小了,于是她马不停蹄地织,女儿马不停蹄地长。3年前,“香台”曾买了1公斤紫色毛线,想给自己织件大衣,结果到现在还是只有当年起的那个头,而女儿的毛衣少说也织了10件;女儿上初中以后,回家说学校科学实验室里的显微镜少,好几个同学轮流看,轮到她没看上几眼就下课了。“香台”二话不说,就到淘宝上给女儿淘来一台,让女儿在家里研究个够;前年女儿生了场大病,因为担心孩子生长发育受影响,“香台”天天变着花样给女儿做营养餐;女儿身体好一点了,“香台”买了两辆自行车,母女俩每周一次骑到尖峰山脚下去爬山,结果女儿身体恢复得很好,生长发育不但没受影响,而且短短一年里身高长了8厘米;如今,为了让女儿有强健的体魄,不至于被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压垮,“香台”又开始每周一次带女儿去游泳……
女儿上初中后,继续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因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孩子的学习几乎不需要“香台”太操心了,所以她觉得自己现在比前几年轻松多了。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在女儿身上耗费了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香台”对女儿的要求却并不高———只希望她有个稳定的工作,将来嫁一个真心呵护她的好丈夫,开心地过一辈子。“香台”说:“为女儿做这一切,我是心甘情愿的,我自己将来有退休工资,不会靠女儿,更没希望女儿给我什么回报。”
似水流年,如今,那个旧影集里风姿绰约的妙龄女子脸上已经开始写下岁月的痕迹,可“香台”说自己无怨亦无悔,陪着女儿成长,看着女儿从一个蹒跚学步的稚童长成亭亭玉立、博学多才的少女,这已经是人生最丰厚的回报了。然而,女儿总有要离开妈妈的一天,那个时候“香台”将会是怎样的心境?她笑答:“那个时候我就可以去读书、写诗、旅行,一个一个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过到那时,耗尽了财力和精力的我,恐怕就只剩下人格魅力了。不过说真的,我很享受这样的孩奴生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吧。”
B 群像周先生 市政府某部门负责人平时我儿子的生活、学习多由我妻子操心,可每个周末的兴趣班由我负责接送甚至全程陪同。为了多一点时间陪儿子,这些年来我是能推的应酬尽量推,推不掉的应酬就冒着被罚酒的危险匆匆点个卯便开溜。平日里,妻子叫我做什么事情,我常常推三阻四,可是只要儿子提出什么要求,我总是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下意识地做出快速反应之后,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当年姜丰主持正大综艺时那个快速抢答的招牌动作,嘴角浮出自嘲的微笑。妻子常骂我是大男子主义和“孩奴”相结合的矛盾体,矛盾就矛盾吧,现在一家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不疼他疼谁?梁女士 市区某银行职员真心爱孩子的父母,不管承认与否,其实都是孩奴。像我们夫妻俩,单位都不错,收入在这个城市也算中上了,可是为了供养在澳大利亚求学的女儿,我们省吃俭用,每个月的收入差不多有一半得用于还留学贷款,经济压力还是蛮大的。说到孩奴,我老公才是典范,呵呵。他是北方人,长得牛高马大,平时说话声音也粗声粗气的,可只要一跟女儿说话,就好像换了个人,轻言细语的,眉目含笑,那语气好像是在跟3岁孩子说话,似乎忘了女儿已经是19岁的大姑娘了。就连接女儿的电话时也这副样子,也不管远隔重洋的女儿根本看不见他眉眼里的笑意。哪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当孩奴,父母都是心甘情愿的。小秦 教师
我是80后的独一代,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几乎不为生活琐事操心。没生孩子时,我常常觉得那些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的妈妈可怜,更觉得那些为了孩子牺牲自己职业追求的全职妈妈不值得。可自打怀孕之后,我开始关注一些育儿网站,网站上新手妈妈们的信息交流让我很震惊,觉得自己out了!原来,人家从怀孕时就在研究早教方案了,孕期注意事项和哺育知识是在准备怀孕时就潜心攻读了。除了抓紧补课就是虚心请教,到妊娠后期,我已经成了半部育儿百科全书,要买什么样的奶粉奶瓶,儿童房家具拒绝那些锐角、钝角,全部选用环保型木材及加工工艺,孩子的澡盆、浴巾、口水巾什么的,我全都自己准备好了,看得准备为我贡献宝贵经验的妈妈和婆婆一愣一愣的———这个百事不管的丫头怎么突然变成了个称职的全能妈妈?女儿降生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比婆婆和妈妈更专业,女儿什么时候要补充什么维生素,出现什么状况可能是什么原因,我分析得头头是道。女儿刚满3个月,我已经在考察市区的幼儿早教班了,因为女儿是剖腹产的,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必须让女儿去上感统训练课,不提前考察师资和教学环境怎么行?从恃宠而骄的独一代降格为独二代的“孩奴”,我真没觉得有多委屈。毕竟,女儿的血管里流的是我的血!
[绝非孩奴]
观点:在当前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只能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家长遵循现代社会评判成功的世俗标准,把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出人头地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志。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家长应该授孩子以渔而非鱼;为孩子付出的同时为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保留空间;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而非仅仅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因素;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平等地跟孩子交流,但不能放弃长幼尊卑,放弃起码的规则。
A 个案
人物:刘梦
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社会工作教授、大四女生妈妈
做朋友式的家长
与孩子共成长
在同事、朋友和学生眼中,刘梦和徐赳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室副主任)夫妇绝对符合成功人士的判定标准,无论是世俗的还是来自专业角度的判定。这对20多年前拎着两只箱子勇敢进京的夫妻,靠着读书、做学问,如今在北京城里和郊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不但在各自的领域里颇有建树,培养了一个聪明、有想法、爱思考的女儿,还种花、种菜、养狗,在忙碌的都市生活和枯燥的学术研究之外,过得颇有情趣。
说起“孩奴”这个话题,刘梦立刻显示出她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她追问了“孩奴”的确切定义,说出她的理解:孩奴不仅揭示了父母为孩子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一面,还揭示了他们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不是心怀尊重与感恩,而是利用父母对自己无条件、无原则的爱来轻视、制约甚至奴役父母。她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绝非孩奴。
近年来,刘梦参与了一些儿童保护和家庭教育方面的项目。其间,她发现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重智商轻情商”的趋势,也就是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只能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家长遵循现代社会评判成功的世俗标准,把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出人头地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志。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同样应该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孩子的内心需求,否则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孩子可能出现很多心理问题。研究过程中,刘梦还发现,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弄反了,只要孩子成绩好,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而孩子对父母缺乏起码的尊重和礼貌。
“孩奴”这个词很新,内涵外延不甚明确,但该词所描述的中国式父母为孩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象却历史悠久。因此,“孩奴”一词出现之后,引起了许多感叹和反思。从昔日的孟母三迁到如今独一代的80后父母为独二代的00后、10后孩子殚精竭虑,“孩奴”式父母在中国可以说是跨时代、成建制产生的。
“夏天活捉到咬你的蚊子该怎么办?当然是要抚养他……送他上学……给他买房子……帮他娶媳妇……给他看孩子……不然你还能怎么办呢?毕竟,他身上流着的是你的血啊!”说到中国式父母的孩奴特质,前两年网上流传甚广的这个段子无疑是一针见血,凝练传神地勾勒出中国式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血脉亲情。
就这个话题,记者走访了一些自认为是“绝对孩奴”和“绝非孩奴”的家长,也听取了一些教育学、社会学专家的观点,试图从众说纷纭中找到一条既可以真正教育好孩子又不让父母沦为孩奴、失去自我的途径,让家长和孩子都能活得更轻松,两代人相处得更融洽。不过,从这次采访来看,虽然家长和专家对“孩奴”一词理解各异,但在这个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的年代里,谁敢拿自己唯一的孩子去当一回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试验品(少数极不负责的家长和无须为孩子未来操心的极少数权贵家庭孩子除外)?
毕竟,孩子身上传递着自己家族的遗传密码,血管里流着的是自己的血,于是中国式父母只好怀揣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在芸芸众生中奋力地打拼着,痛并快乐地享受彻底或者不够彻底的孩奴生活。
A 个案人物:“香台” 公务员、初二女生妈妈
孩子振翅高飞后,
估计我就只剩下人格魅力了
在市区一群以孩子为重心的妈妈圈里,会写诗、填词、写小说,做得一手好菜,会绣十字绣、织毛衣,满腹育儿教女方略的“香台”算得上才艺超群的才女了,可真正让妈妈们眼红的是她那个才上初二的女儿。
“香台”的女儿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英语说得让老外都禁不住问她是不是刚从国外回来,还弹得一手好古筝,奥数、书法、漫画、轮滑、游泳、钢琴样样都拿得起,小小年纪就拿了一大叠才艺等级证书和一大叠各种比赛获奖证书。只有熟悉的朋友才知道,小姑娘的成绩中有“香台”的多少付出和辛劳。
记得上次《人文周刊》做90后孩子教育成本调查时曾跟“香台”算过一笔细账,这些年来她用在女儿身上仅仅是各种学费和参加各种比赛的投入就接近40万元,此外还有生活费、营养费、服装费,买书、买英文原版碟片等的费用,还有前年女儿生那场大病用掉的两万多元,之后的重要调理、营养费用,算下来养大这个女儿至少花费50万元。对于一个身为普通公务员的单亲妈妈而言,这50万元差不多就是她这10多年来总收入的3/4还要多了。与此同时,她还一直在还房贷,过年过节还要给父母买些东西,真正用在自己身上的钱真是屈指可数。
面对女儿强烈的求知欲,“香台”欣慰之余总是尽力满足。女儿的爱好涉猎很广,学习、才艺、体能都包含其中,最多的时候一周要上10个兴趣班,当然,其中大多是才艺和跆拳道、轮滑、游泳之类寓教于乐、强身健体的。女儿兴致勃勃,当妈妈的当然不能扫孩子的兴,只能咬牙挤出数目不菲的学费,再搭上自己的业余时间,骑着电动自行车带女儿穿梭在各个培训班之间。为了不让女儿冻着、晒着,严冬和酷暑她都不惜成本地带女儿打的。女儿练跆拳道那阵子,一下课就饿得哇哇叫,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每次练完跆拳道她都带女儿去吃牛排。点两份牛排,看女儿风卷残云地消灭掉一份后,她又把自己这份的鸡蛋和半块牛排给女儿。看着懂事的女儿不忍心吃又充满渴望的眼神,她总说:“妈妈一点都不饿,胃又不好,吃不下那么多。”女儿喜欢吃烤鸡翅、蛋挞,外面的食品又贵又让人不放心,她就用稿费买了一只烤箱,自己在家里做给女儿吃;为了让女儿开阔视野,“香台”经常利用长假带女儿去杭州参观植物园,去萧山看动漫展,去上海逛科技馆;除了夏天,等候女儿上兴趣班时,“香台”总是在织毛衣,而且都是女儿的,因为女儿个子长得飞快,毛衣织好后常常只穿一季就小了,于是她马不停蹄地织,女儿马不停蹄地长。3年前,“香台”曾买了1公斤紫色毛线,想给自己织件大衣,结果到现在还是只有当年起的那个头,而女儿的毛衣少说也织了10件;女儿上初中以后,回家说学校科学实验室里的显微镜少,好几个同学轮流看,轮到她没看上几眼就下课了。“香台”二话不说,就到淘宝上给女儿淘来一台,让女儿在家里研究个够;前年女儿生了场大病,因为担心孩子生长发育受影响,“香台”天天变着花样给女儿做营养餐;女儿身体好一点了,“香台”买了两辆自行车,母女俩每周一次骑到尖峰山脚下去爬山,结果女儿身体恢复得很好,生长发育不但没受影响,而且短短一年里身高长了8厘米;如今,为了让女儿有强健的体魄,不至于被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压垮,“香台”又开始每周一次带女儿去游泳……
女儿上初中后,继续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因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孩子的学习几乎不需要“香台”太操心了,所以她觉得自己现在比前几年轻松多了。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在女儿身上耗费了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香台”对女儿的要求却并不高———只希望她有个稳定的工作,将来嫁一个真心呵护她的好丈夫,开心地过一辈子。“香台”说:“为女儿做这一切,我是心甘情愿的,我自己将来有退休工资,不会靠女儿,更没希望女儿给我什么回报。”
似水流年,如今,那个旧影集里风姿绰约的妙龄女子脸上已经开始写下岁月的痕迹,可“香台”说自己无怨亦无悔,陪着女儿成长,看着女儿从一个蹒跚学步的稚童长成亭亭玉立、博学多才的少女,这已经是人生最丰厚的回报了。然而,女儿总有要离开妈妈的一天,那个时候“香台”将会是怎样的心境?她笑答:“那个时候我就可以去读书、写诗、旅行,一个一个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过到那时,耗尽了财力和精力的我,恐怕就只剩下人格魅力了。不过说真的,我很享受这样的孩奴生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吧。”
B 群像周先生 市政府某部门负责人平时我儿子的生活、学习多由我妻子操心,可每个周末的兴趣班由我负责接送甚至全程陪同。为了多一点时间陪儿子,这些年来我是能推的应酬尽量推,推不掉的应酬就冒着被罚酒的危险匆匆点个卯便开溜。平日里,妻子叫我做什么事情,我常常推三阻四,可是只要儿子提出什么要求,我总是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下意识地做出快速反应之后,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当年姜丰主持正大综艺时那个快速抢答的招牌动作,嘴角浮出自嘲的微笑。妻子常骂我是大男子主义和“孩奴”相结合的矛盾体,矛盾就矛盾吧,现在一家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不疼他疼谁?梁女士 市区某银行职员真心爱孩子的父母,不管承认与否,其实都是孩奴。像我们夫妻俩,单位都不错,收入在这个城市也算中上了,可是为了供养在澳大利亚求学的女儿,我们省吃俭用,每个月的收入差不多有一半得用于还留学贷款,经济压力还是蛮大的。说到孩奴,我老公才是典范,呵呵。他是北方人,长得牛高马大,平时说话声音也粗声粗气的,可只要一跟女儿说话,就好像换了个人,轻言细语的,眉目含笑,那语气好像是在跟3岁孩子说话,似乎忘了女儿已经是19岁的大姑娘了。就连接女儿的电话时也这副样子,也不管远隔重洋的女儿根本看不见他眉眼里的笑意。哪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当孩奴,父母都是心甘情愿的。小秦 教师
我是80后的独一代,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几乎不为生活琐事操心。没生孩子时,我常常觉得那些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的妈妈可怜,更觉得那些为了孩子牺牲自己职业追求的全职妈妈不值得。可自打怀孕之后,我开始关注一些育儿网站,网站上新手妈妈们的信息交流让我很震惊,觉得自己out了!原来,人家从怀孕时就在研究早教方案了,孕期注意事项和哺育知识是在准备怀孕时就潜心攻读了。除了抓紧补课就是虚心请教,到妊娠后期,我已经成了半部育儿百科全书,要买什么样的奶粉奶瓶,儿童房家具拒绝那些锐角、钝角,全部选用环保型木材及加工工艺,孩子的澡盆、浴巾、口水巾什么的,我全都自己准备好了,看得准备为我贡献宝贵经验的妈妈和婆婆一愣一愣的———这个百事不管的丫头怎么突然变成了个称职的全能妈妈?女儿降生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比婆婆和妈妈更专业,女儿什么时候要补充什么维生素,出现什么状况可能是什么原因,我分析得头头是道。女儿刚满3个月,我已经在考察市区的幼儿早教班了,因为女儿是剖腹产的,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必须让女儿去上感统训练课,不提前考察师资和教学环境怎么行?从恃宠而骄的独一代降格为独二代的“孩奴”,我真没觉得有多委屈。毕竟,女儿的血管里流的是我的血!
[绝非孩奴]
观点:在当前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只能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家长遵循现代社会评判成功的世俗标准,把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出人头地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志。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家长应该授孩子以渔而非鱼;为孩子付出的同时为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保留空间;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而非仅仅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因素;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平等地跟孩子交流,但不能放弃长幼尊卑,放弃起码的规则。
A 个案
人物:刘梦
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社会工作教授、大四女生妈妈
做朋友式的家长
与孩子共成长
在同事、朋友和学生眼中,刘梦和徐赳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室副主任)夫妇绝对符合成功人士的判定标准,无论是世俗的还是来自专业角度的判定。这对20多年前拎着两只箱子勇敢进京的夫妻,靠着读书、做学问,如今在北京城里和郊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不但在各自的领域里颇有建树,培养了一个聪明、有想法、爱思考的女儿,还种花、种菜、养狗,在忙碌的都市生活和枯燥的学术研究之外,过得颇有情趣。
说起“孩奴”这个话题,刘梦立刻显示出她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她追问了“孩奴”的确切定义,说出她的理解:孩奴不仅揭示了父母为孩子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一面,还揭示了他们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不是心怀尊重与感恩,而是利用父母对自己无条件、无原则的爱来轻视、制约甚至奴役父母。她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绝非孩奴。
近年来,刘梦参与了一些儿童保护和家庭教育方面的项目。其间,她发现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重智商轻情商”的趋势,也就是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只能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家长遵循现代社会评判成功的世俗标准,把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出人头地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志。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同样应该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孩子的内心需求,否则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孩子可能出现很多心理问题。研究过程中,刘梦还发现,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弄反了,只要孩子成绩好,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而孩子对父母缺乏起码的尊重和礼貌。
相关文章
-
为什么感觉每天过得很快一般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会出现一些疾病的发生,而且严重的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尤其是对于一些年
-
如何对付坏情绪呢在生活中不是无时无刻都能如意的,人们会为家庭生活、个人感情、工作不顺等,继而有发生各种消极情绪,并且使得自己心情感到尤为
-
爱挑毛病的人 肯定也是不够自信现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爱挑毛病的人,总是感觉别人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其实这些人也并不是那么自信的,所以在
-
压力大怎么办?七个小办法可以快速的解压现在的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了,而且很多人都会出现一些压力大,所以导致很多人出现一些紧张感,或者是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
-
五种常见的病态心理到底有哪些?可能很多人对于常见的病态心理并不是那么的了解,其实这个属于是这些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如果是没有很好的及时去发现和治疗,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