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可取吗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件事,都会实行物质奖励。想让孩子期中考试考进班级前十,会对孩子说:“乖儿子,考得好爸爸给你买上次你看中的那个玩具!”想让孩子在文艺比赛中获得第一,会对孩子说:“乖女儿,比赛时好好发挥,拿个大奖回来妈妈带你去旅游!”。久而久之,孩子做什么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更多的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
什么时候我们该用奖励?
在探讨这个话题前,我们先看一个老人与熊孩子的故事。话说在漫长的暑假或者寒假期间——总之是那一段让家长崩溃的时间里,有一群熊孩子每天到一位老人家门口玩愉快的玩耍。奈何老人年纪大了,受不得这般吵闹。幸而我们故事里的老先生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于是他利用心理学的一个原理,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天,老人正在午休,这群熊孩子又来了。在门口吵吵闹闹,玩打仗游戏,踢易拉罐,真是不亦乐乎。我们的可怜的老人家拄着拐棍,压下怒气,微抬嘴角拉扯出一个笑容走到门外对熊孩子说:“孩子们,你们玩得很开心,让我也觉得年轻了很多,谢谢你们。为了对你们表示感谢,我决定给你们每人5块钱,请你们明天继续来玩。”熊孩子们答应了,开开心心地接过钱走了。隔天同样的时间,吵闹声再次响起。这次老人却不再愤怒,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他对孩子们表示由于他是退休老人,收入不高,只能给每个孩子2元钱。孩子们虽有些失望,还是接受了。第三天,当老人拿出1元钱的时候,熊孩子们愤怒了,他们大声喧嚷“你以为我们每天在这里喊跳不累吗?才1元钱,我们不干了!”于是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生活。听到这个故事,你大概会为老人的机智赞叹。可你有没有想过,日常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也在无意中做了同样的事情。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改变了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当我们是因活动本身的兴趣、完成活动后的乐趣或活动对人的挑战力而自发的从事某种活动时,我们的动机源于我们内部。而为了某种外在结果而从事某种活动则是外部动机。不管是第一个故事里的熊孩子还是彤彤,他们行为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外部动机的出现使内部动机被削弱。当我们用外部奖励的方式去对待时,相当于是引导孩子把他们的行为与奖励联系起来而不是自身的愿望。接着,他们自觉度下降并渐渐对活动失去了兴趣。一旦外部奖励无法满足他们,他们将停止此项活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孩子的内部动机呢?也许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从中收获乐趣;
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三、包容而非控制的环境。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为他们提供建议和选择,并鼓励其负起独立选择的责任;
四、设置有适当难度的任务——太难或太简单都不利于内部动机的培养。
看完这篇文章,是不是就是说我们不用给孩子奖励了?其实不然,适当的奖励是鼓舞,也是对孩子的认可。但是前提是一定要让孩子明白,ta是为了活动本身的意义,为了活得自我努力后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标的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而不单纯是为了奖励。
-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危险的,尤
-
字迹看穿一个人的性格字迹很多人都是非常的不一样的,从我们不一样的字迹上可以很好的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来,那么什么样的字迹代表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
打招呼的不同方式透露不同性格和人打招呼自然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跟别人打招呼,但是我们如何打招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透露不
-
心理健康 八个让你心理更健康的方法随着现在时代的慢慢进步,可能很多人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的,而且平时就是因为生活压力大而导致的,所以现在我们大家就应该了解
-
产后抑郁症的三大危害有很多妈妈在,生完宝宝以后肯定会出现一些产后抑郁症的发生,这个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很好的一种情绪,所以才导致的,其实产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