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尊心要正确对待

孩子自尊心要正确对待

中学生正处在幼稚期到成熟期的过渡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所以,心理上的表现欲、成功欲也十分明显。特别是在众人面前,那种避免失败,期待成功的欲望尤为强烈。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倍加小心地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教育过程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各种心理矛盾的运动,将道德意识内化成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尊重、体察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

这样会使学生在不辜负老师期望的情感驱使下,对老师的教育意图领会得更快、更深,从而产生教育的高效应。尤其要注意学生自尊心理的敏感性。例如,我班有个学生曾因偷东西受到批评教育。一次,他老毛病复发,又拿了同学的钢笔。一时,同学们议论纷纷。可是,我在学生面前没有提一个“偷”字,而是把他叫到一边,说:“也许你是想和同学开个玩笑吧?快还给人家,那个同学正在着急呢!”他听了当即把钢笔还给了那个同学。对这个同学,我并没有嫌弃他、讨厌他,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他那颗受过伤的自尊心。同时启发他正视错误、改正错误。

我多次与他谈心,给他讲拾金不昧的故事,讲应该怎样做人,还让他保管教室的钥匙,负责开门、锁门。老师的尊重和信任,给了他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从没出过差错,并从此改掉了小偷小摸的坏毛玻又如,有一个学生不讲卫生,脖子很黑,手背皱裂,样子很难看。班主任老师见后,既没有考虑学生的自尊心,也没采取耐心教育的方法教育这位学生,而是冷言相讥:“瞧你这脏样,真是不堪入目,好恶心人。”这样的批评虽然也促动他改正了不卫生的习惯,但却在同学们面前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心理上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从而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很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转变。所以,教师绝对不能在学生面前充当教训者和监视者,更不能对学生心灵施暴、冷漠、嘲讽、贬低、报复等。这些做法虽不像体罚那样容易造成外在伤痕,却会给学生内心造成了严重创伤。青春和生命给予中学生无穷的向往,无限的力量,使他们常常心高气傲。但他们的心理仍处在不成熟期,自尊心不但强烈,而且敏感、稚嫩,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事是时常发生的。常常是教师记不得批评了什么,可学生却牢记不忘,耿耿于怀。他们能从老师的表情上准确地体察自己的位置。只要你说一句“你根本不是上学的料”,就可能使他受到致命的伤害。他们自尊自强,又极易破罐破摔。有时还故意做些毫无自尊的事,来表达心中那种强烈的自尊。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每一句话和自己对学生的每一个意见。

特别是对后进生,不能因为他们有缺点就冷淡、疏远,要抱着一颗爱心去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从思想、生活等多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例如,我班有位学生,学习、纪律都较差,但我没有放弃他。我发现他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不是他不用功,也不是智力差,而是家务负担过重,学习的时间和条件得不到保证,以致常有迟到早退的现象,对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

于是,我一方面走访学生家长,说服他们支持自己的孩子学习,设法解决好学习与家务劳动的矛盾;另一方面找这个学生谈心,鼓励他树立起争上进的自尊心,并给他补课。这样,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能自觉遵守纪律了。实践证明,一个人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就会积极去迎接新生活,创造新生活,并不断形成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从而显示出无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针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性格特征,因人而异地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特征。

总之,自尊心是人投身事业,开辟未来的重要品格。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一个人的自尊心。”可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条金科玉律。但作为品格,自尊心既需要保护和珍爱,又需要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