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心理的现代研究

美术教育心理的现代研究

我国当代美术教育心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偏颇。

第一是注重美术教学技法的研究,把美术教育当作美术教学法。如关于具体的美术技法教学的理论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但因只是从美术的技能操作方面来理解,使得美术教育心理学限定在了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

第二是把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特殊形式。在传统或现代的美学理论中,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地位,它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被称为“艺术哲学”。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育便成为审美教育的特殊形式和主要内容,审美教育从外延上大于美术教育,这种看法有悖于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忽视了美术教育的非审美功能,既有理论上的重大缺陷,又不符合美术教育的实际。

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力图要克服这种偏颇,对美术教育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审美教育学》一书,对艺术教育(包括美术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它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创作的教育,它以创作实践为基木手段,是鼓励受教育者对于艺术创作充满兴趣的一种教育;二是艺术欣赏的教育,指在一定的审美意识动态系统的充分活跃下所进行的艺术欣赏知识的教育,艺术欣赏方法的教育等:三是艺术知识的教育,包括艺术理论的教育、艺术批评的教育、艺术史的教育三个方面。还探讨了艺术教育和艺术操作、技能教育的不同,并对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这种研究为美术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近几年来,美术教育心理问题在国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美国,出版了一批有关这方面的专著,这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的陆续出版,我国的大学连续成立美术学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设立美术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都表明改变美术教育以技法教育为主这种单一的局面,把着眼点从美术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使之成为人文教育的中坚,成为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的新观念,正在被人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