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产生心理活动,并不像肝脏分泌胆汁那样。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这也是心理现象的基本产生方式。

(一)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反射的具体程序是:刺激一感觉器官-感觉神经-中枢(脑和脊髓)、运动神经、效应器官(肌肉和腺体等)一作出反应。例如,强的光线作用于眼睛这个感觉器官,由视神经传人脑中枢,经分析综合觉得难受,然后支配相应的运动神经传递到眼球虹膜,作出缩小瞳孔的反应。

反射活动是有原因、有规律、有结果的活动。外界刺激作为原因,产生分析综合外界信息的心理活动结果。可见,作为反射活动中间环节的心理活动,是有前因后果的有规律可循的活动,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

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人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心理作为脑的反射机能,作出反应后并不意味着反射的终止,反应身和所产生的结果,又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引起一定神经冲动而返回大脑,这叫做反馈。大脑根据反馈的信息再对反应行为进行必要的校正,使反应行为逐步精确,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可见,反射的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射弧,而是一个复杂的有环形回路的反射环。

(二)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反射是多种多样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先天的,有后天的。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后来,斯金纳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些不学而能、生来就会的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眨眼、吸吮、膝跳、呕吐等反射。

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联系,引起反射的刺激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非条件刺激,不需要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这类射活动为人或同一类的动物所共有,在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也可以实现,因此,无条件反射也称为本能的或种族的反射。

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性反射等。这些是维持有机体的生存、排除危险、避免伤害、种族延续所需要的反射活动。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巴甫洛夫用狗做了条件反射的实验。当狗吃食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无条件反射;如果给予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喂食都出现铃声,这样反复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也出现唾液分泌现象。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铃声,由于多次食物结合。铃声也具有了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铃声成了喂食的信号,铃声已由无关刺激转化为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暂时接通的,其刺激物是无关刺激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学习获得的信号刺激物。条件反射的建立除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外,在巩固的一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二级条件反射,在二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还可建立三级、四级以及语言信息的反射。

3.操作性条件反射

上述条件反射的理论是巴浦洛夫及其学派的观点,一般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它在揭示人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方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高等动物和人的某些复杂的学习活动并不都建立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为此,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以他的实验为基础,于20世纪40年代又提出了一种与上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相对应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主要是通过研究白鼠、鸽子等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实验提出其理论的。他把动物放进一个特制的实验箱(又称斯金纳箱)内,箱内装有一个杠杆。只要动物碰压到这个杠杆,就会有一粒食丸弹落出来供动物食用。

开始,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或鸽子放在实验箱内,在东碰西撞的自由活动中,偶然会碰到杠杆,每碰一次就会得到一粒食丸。在多次偶然地获得食丸之后,它们就会越来越多地去碰压那个杠杆,以获得食丸。如此反复强化.最后混乱行为明显消失:每次把它们放到箱内,它们立即就去碰压杠杆。这表明动物最终学会了准确地碰压杠杆以获取食物的方法,即建立起了碰压杠杆的行为与食丸之间的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形成条件反射。斯金纳把这种动物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本身的操作行为逐渐强化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在这种反射中,动物的行为就是为获得食物而进行的一种操作,白鼠或鸽子碰压杠杆的操作行为是获得食物的“工具”。因此,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程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铃声)在前,反应(狗分泌唾液)在后;强化物(食物)是同刺激物(铃声)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碰压杠杆)发生在强化刺激物(食丸)之前,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的。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是机体主动操作并通过自身的操作行为而得到强化的。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也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分泌唾液的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惯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能控制的、随意的行为。总之,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有差别的,二者往往是一同出现的,只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更为多见。

4.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质的活动有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所以有“望梅止渴”的说法。这里的酸梅,就是一种信号,但它是第一信号。由具体刺激物作为引起信号的条件反射是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词包括人们说的话、文字和默默发出音的词。词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第一信号的信号。“谈梅生津”指的是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

词是与具体刺激密切联系的。词具有概括性,因此借助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人们以语言文字等作为中介,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了解人类的历史,理解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了解从来没有看过的事物,积累经验或交流思想和经验,从而使人类的心理生活日益丰富起来。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靠第二信号活动进行的。词具有社会性,因此人是在具有社会意义的词的基础上形成第二信号系统的。人都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意识和行为的,据此,教师可以用词的强化作用来表扬、鼓励和调节学生的行为。

对人类来说,由于掌握了词,因而人的单纯的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单纯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是没有的,而总是两种信号协同活动。第一信号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比第一信号系统具有更丰富、更概括的内容,它在人的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它调节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使人们的行为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