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的背后

孩子撒谎的背后

生活中儿童的撒谎行为屡见不鲜,是不是所有的撒谎都说明儿童存在品行问题?儿童为什么要说谎,为什么有的儿童屡教不改?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撒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意撒谎;另一种是无意撒谎。所以要透悉儿童撒谎的原因,判断究竟是“有意撒谎”还是“过失撒谎”,然后给予儿童正确指导,以防形成真正的品行问题。

一、儿童撒谎的原因分析

有意撒谎多发生在小学中高年级儿童身上,但随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逐渐提前,儿童的有意撒谎也出现低龄化现象。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犯错误时,家长教育儿童的方式。逃避惩罚是人的本能。而有的家长在面对儿童的错误时气势汹汹,批评没完没了,有时甚至体罚,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让儿童懂得了,只有撒谎才能推迟被惩罚的时间甚至逃避惩罚,那为什么不撒谎呢!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总结到:许多儿童的严重过失是因为父母的管教不当造成的,父母的管教不当使他们长期感觉烦躁,经常的人为惩罚易引发儿童长期的孤独与对立。

2.家长疏于管教。有的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忙于各自的事情,无暇顾及孩子。如读二年级的菁菁看到同伴的笔记本漂亮,就偷偷地拿过来,把原来的名字擦掉,写上自己的名字。当老师追问她时,却说是她的姐姐送的,并赌咒发誓说绝对不是偷的。类似这样的事已经出现过几次。老师几番周折找到她的家长才了解到,原来父母下岗,忙于生计。而菁菁原来曾与一个有偷窃毛病的亲戚接触,父母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染有恶习,当然更谈不上教育和引导。若如此发展下去,菁菁的将来令人不堪设想!

3.恐惧心理。有的家长对儿童管教过严,在儿童印象中又曾经有过因犯错误而受到严厉惩罚的经历,当再次犯错时,由于害怕,就会以撒谎来逃避可能受到的惩罚。如小明有一次不小心把家里的钥匙丢了,结果被爸爸打了一顿。当下一次因玩游戏而误了回家时,就撒谎说是“在学校做作业”“老师今天安排活动”等来掩盖事实。

4.惰性表现。有的儿童因贪玩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回家不愿做功课时,常编造理由。如以“作业忘在家里”“老师没布置”之类谎言为自己开脱责任。

5.压力过大。家长过高的期望,使得儿童在没达到父母的要求标准时以撒谎的形式获取家长的赞许。如,家长规定孩子每次考试必须达到95分以上,孩子达不到,于是通过改分数等以骗取家长的欢心。

6.模仿的结果。心理学研究发现,同伴和家长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如儿童与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一起玩耍时,发现大年龄儿童用欺骗的手段轻而易举赢了自己,久而久之,也会养成欺骗的行为。家长虽然没有教孩子撒谎,但可能无意中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撒谎的言行。而孩子的感觉是敏锐的,模仿能力是无限的。

有意撒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撒谎行为,若不及时制止,很可能造成儿童的品行问题。过失撒谎虽然没有有意撒谎性质严重,但老师和家长若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其后果必然影响儿童的心理正常发展。这类性质的撒谎多表现在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儿童身上。原因主要有:

1.幻想成真。儿童有一段时间被称作“幻想期”,成人会误以为说谎。如,小亮告诉同伴:“爸爸带我去北京,还给我买了辆小汽车。”其实爸爸根本没带他去,只是他的美好幻想而已。

2.期望获得表扬。有的儿童非常渴望得到成人的赞许,有时无意中夸大事实,造成说慌。如,壮壮回家告诉爸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奖励我一颗红五星。”事实上老师可能只表扬他几句,并且鼓励他如果继续努力,将得到一颗红五星。结果壮壮太高兴了,向父母讲述这件事时,无意中夸大了事实。

对于儿童的撒谎,作为教育者关键是能够及时发现并“对症下药”。 其实每个儿童并不是天生就爱撒谎。所以要多和儿童交流以了解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