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隐私权要尊重

孩子隐私权要尊重

据报载,江西某市一位中学女生回到家,就遭到父亲怒不可遏地一顿训斥。原来,父亲偷看了一位男生写给女儿的信以及女儿的日记。女儿指出父亲的做法是“违法”的,父亲以一记耳光回答了女儿的“不敬”。第二天,女儿失踪了。四天后,在离家50多里的河湾处找到了女儿的遗体。这是一起家长不尊重孩子隐私而造成的悲剧。隐私是每个人心中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应该说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们也不例外。

尊重隐私,是文明的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爱在自己的抽屉上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秘密。其实,这是一种闭锁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所体现的正常心理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生活领域扩大,知识、信息量拓宽,情感世界逐渐丰富。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原先敞开的心扉渐渐关闭,渴望有独立的、受社会和家庭尊重的人格。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是少男少女走向社会的前奏,对处于青春发育期孩子的身心健康关系重大。

然而,在许多父母眼里,子女似乎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隐私,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秘世界”,采取粗暴干涉的强制手段,拆信、监听、悄悄查看日记以及打骂、禁闭等,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拥有隐私,就是维护孩子的心身健康。尊重孩子的“隐私世界”,是对孩子人格的保护,父母也会因此而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家长对孩子的隐私应有正确的态度。

1.观察与掌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在无孔不入地腐蚀着孩子的心灵。如养成抽烟、喝酒的不良嗜好,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晚间外出甚至彻夜不归,开始谈恋爱等一些品行变化和心理动态,家长应该及时观察和掌握孩子的这些“隐秘世界”的蛛丝马迹,以利于正确的引导。

2.理解与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孩子的“保密性”越来越强,如写日记和信、与同学的交往和谈话内容,都不愿主动地向父母披露。这时,家长应转换一下角色关系,对子女以朋友的角色与之融洽相处,跟孩子建立起一种较为平等、民主、理解与沟通的行为模式,在充分尊重子女人格与隐私的基础上,平等地对话,交流情感,让子女主动敞开心扉,把内心的隐秘告诉你。

3.引导与教育:尽管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但正确的人生观尚未形成,是非观念不强,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正值成长的心理危险期。所以在处理诸如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等许多问题上,还不可能把握好尺度。因而家长在细心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掌握孩子的内心隐秘的同时,要根据其性格、爱好、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学会如何去规范自己的品德和人格,择交朋友,增进友谊,处理矛盾,不断排除和修正内心隐秘世界中非健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