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源动力是表扬

孩子成长的源动力是表扬

孩子是自尊和好胜的,他们希望自己在生活、学习和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的时候,能受到家长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自遵、上进的心理是健康的、正常的。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承认,他们的自遵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萌生出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这种情绪体验能进一步增强孩子的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孩子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去争取更大的成绩。做家长的应正确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表扬,使其不断受到激励,从而全面发展。

肯定性表扬 当孩子在一方面或几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时,家长就应给予肯定性的表扬。如孩子入队、入团、受到奖励或被评为三好学生时,家长就应在家中或在亲友面前对孩子的成绩给予肯定,或以中肯的语言予以表扬,或奖给物品以示勉励。此种表扬应涉及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这样做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对孩子进行肯定性表扬的同时,应对孩子提出新的要求,这样才能把表扬变为继续进步的动力。

鼓励性表扬 当孩子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进步时,哪怕这种进步带有某些偶然因素,家长也应以明察秋毫的敏锐观察力,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予以表扬和鼓励。例如,孩子的学习基础差,但因某阶段较为努力或因兴趣所致,有一次测验成绩有所提高,家长就应及时予以鼓励,帮助孩子找出进步的原因,使其逐步树立起信心,继续提高。

对孩子进行鼓励性表扬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奖勉的言辞、满意的微笑、赞许的首肯或有力的手势,都会使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称赞和鼓励。特别是孩子犯了错误或遭受挫折时,家长更应细心观察孩子的细微转变和进步,在思想上、情绪上给予激励,生活上贴心关怀,使孩子在家长的激励与关怀之中获得信心,振奋精神,继续进步。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家长的责任就在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短暂闪光并艺术地使之发扬光大。

期望性表扬 当家长对孩子寄予期望时,就容易发现孩子有优点,这是家长应该了解的。如果家长善于启迪,同时表现出自己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孩子就会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这样就乐于接受家长的意见。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森专门研究了期望心理的作用。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些班级里任意列出一批名单,作为教育的期望对象,要教师深信这些学生很有发展前途,并要求教师对名单保密。一年后,名单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个个都提高了,他们性格开朗,求知欲旺盛,师生关系融洽,品行良好。之所以如此,就因为教师对两位专家的预言笃信不疑,于是产生了期望心理:当教师期望某个孩子进步时,总认为这个孩子好,一举一动都顺眼,稍见进步,就喜形于色,自然会给孩子以潜在的激励,言语举止常流露出满意和期望,日积月累,双方发生怀感上的共鸣,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期望心理的作用。

诱导性表扬 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时,家长就应冷静客观地对孩子的主客观条件加以科学地分析。如果确信孩子适于朝此方向发展,就应循循加以诱导,通过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以影响,使孩子在受表扬的同时明确自己应朝什么方向努力和发展。特别有效的是利用间接形式对孩子进行诱导性表扬。例如:以无意的形式把自己对孩子的表扬透露给孩子的同学、伙伴、亲友和师长,让这些人把诱导表扬的信息反馈给孩子,使孩子通过间接形式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表扬并明确进步方向。这种间接的诱导性表扬,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表扬的目的在于肯定成绩,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其不断进步。各种形式的表扬,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进行。表扬时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和恰如其分,任何形式的失真和滥用,都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这是必须杜绝的。正确的表扬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定能成为孩子继续进步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