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良情绪父母怎样应对

孩子的不良情绪父母怎样应对

“孩子脸、六月天”,为人父母后的成年人,一定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体会。小家伙刚才还好好的,父母一不顺他心意,立刻就“哇哇”大哭。幼儿的情绪变化很快,经常让家长感到莫名其妙;而孩子不分场合的哭闹,也会影响家长的情绪。在幼儿的哭闹和父母的呵斥之间,很容易形成一个 “恶性”循环,双方的情绪都变得更加恶劣。而事实上,幼儿真的是在“无理取闹”吗?

幼儿表达情绪的方式

妈妈带着二岁半的豆豆去探望阿姨家新出生的宝宝,大家都围着新出生的宝宝,豆豆也坐在床沿好奇的看着小宝宝。忽然,小宝宝吐奶了,阿姨对自己先生说“拿点面巾纸来”。这时,豆豆忽然爬到了小宝宝的床上,他的脚似乎就要踩到小宝宝了。大家都吓了一跳,妈妈赶紧把豆豆抱下床,在豆豆屁股上重重打了一下,说:“你怎么这么调皮!”豆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妈妈怕豆豆吵到小宝宝,要把豆豆带回家,可豆豆赖在地上,不依不饶的大哭起来。妈妈气坏了,在豆豆屁股上狠狠打了几下,说:“不许哭,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妈妈硬是把豆豆抱走了。这时,阿姨发现在小宝宝的床沿,原来放了一卷纸,豆豆是不是想帮助她,才会爬到床上去呢?

豆豆到底想做什么呢?其实,在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儿童经常表现出帮助他人的意图和行为。那豆豆为什么不告诉妈妈,他想帮助小宝宝呢?一些过于“理性”的家长会说,孩子想做什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事实上,三岁前的幼儿,还不能自如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通常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或说什么。动作思维是这个时期幼儿主要的思维方式,他在表达自己感受时更多的使用动作,而不是语言。比如一个孩子打不开盒子,他会哭着把盒子扔在地上,而不知道求助妈妈帮他打开盒子。当幼儿感觉委屈、难过、愤怒时,通常都是以哭来表达情绪,许多家长会问孩子:“你为什么哭呀?”可此时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借助语言表达自己,只能“呜呜”哭个不停。成年人通常认为孩子哭闹就是在发泄不良情绪,其实就像成人使用语言进行沟通一样,这是幼儿和成人交流的一种方式。

家长怎么办?

如果你是豆豆的妈妈,你会怎么处理豆豆的这件事呢?

也许一些家长并不能理解豆豆的这种助人的倾向,在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时,专业的育儿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对孩子的爱和关注可以帮助父母去发现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每个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时,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假设,这个孩子是“任性妄为”的,还是“友善自制”的?如果家长对孩子自制力缺乏信心,就可能会采用更严格的手段管束孩子,从而进一步限制孩子自主性的发展。相反,充满关爱的家长,更倾向于从积极的角度去解释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走向社会认可的轨道。因此,当孩子哭闹时,也是父母表达关爱孩子的好机会。无论孩子做的对还是错,父母轻轻的抱抱孩子、说些鼓励或指导的话语,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也可以进一步促进亲子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会说,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也会变得非常生气,我想呵斥他、推开他、甚至想动手打他?是孩子让家长的情绪变得这么糟糕吗?其实,每位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都会带有自身的压力,如职场不顺、经济压力等等。如果家长不能很好的调适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哭闹时,这些没化解的压力就可能直接“转嫁”到了孩子身上,相对弱小的孩子成了“出气筒”。所以,与其说是孩子惹恼了父母,不如说是父母借机在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另外,不少家长会采用应对成人的方式来应对孩子。他们会认为孩子 “无理取闹”、或者孩子不服从自己的管教,在“挑战”家长的权威。其实这些词语用在儿童身上都太“沉重”了。三岁以前的儿童,还远没有发展出家长所理解的复杂的社会情感。只有当儿童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们才可能发展出道德感,才可能表现出对成人的顺从。但这远不是三岁前的儿童所能完成的任务。当幼儿表现出不良情绪时,是因为他们的某些需求没有满足,他们在呼唤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因此,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会调整自我的情绪,相信就不会对孩子的哭闹“反应过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