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我能试试吗?

爸爸、妈妈我能试试吗?

第一个故事:

天天家有一个很大的花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玫瑰、月季、草莓、桃树等等。这天是星期天,正值春光明媚,天天的妈妈拿着一个小水桶,准备让院子里的这些植物饱饱地喝上一顿,正在一旁玩耍的天天看着妈妈忙前忙后,即好奇又兴奋,扔下手中的三轮车,就跑了过去,满怀期待的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来,我来,我要帮你浇花!”可是妈妈却说:“天天宝贝,你还太小,会把衣服弄脏、弄湿的,还是妈妈来浇。”这时站在一旁的奶奶也插话了:“那可不行,天天,还是***来浇,等以后你长大点再说吧!”天天仰着脑袋,不服气的说:“妈妈,我不小了,我都四岁了,我不再是小宝宝了,我拿得动小水桶,可以浇花!”妈妈坚决的说:“不,宝贝,你要是浇花的话,准会把水搞得全身都是的,到时可能会着凉,说不定妈妈还得带你上医院看病,你还是去骑你的小车吧!”天天见妈妈死活不同意,耷拉着脑袋无可奈何的只得去骑自己的三轮车了。

第二个故事:

三八节那天,妈妈把五岁的萱萱接回家后就到厨房忙着做晚饭,往常萱萱会自己到一边去看会儿电视或看看小公主杂志什么的,这天萱萱一反常态,她即没看电视,也没看书,而是在厨房边看着妈妈忙着,妈妈很奇怪,就问萱萱:“萱萱,你怎么不去看书了?”萱萱说:“妈妈,我在想,我要送你一个什么礼物?”“为什么要送我礼物啊”“因为是‘三八节’啊”“你不是在幼儿园都送过妈妈礼物了吗?你和老师一起做的康乃馨很漂亮啊,妈妈很喜欢!”“可那是我和老师一起送的,不算是我送的,我在想送你一个特别的礼物”“哦,你还想送个特别的?”“我的特别礼物就是帮妈妈做饭,妈妈,我能帮你摘菜吗?”“可以啊,来你去把你的小凳子拿来,坐在这儿,这个是小油菜,你把这叶子一片片掰开,把黄的和烂的叶子扔掉,好的放在盆子里就行了”“妈妈,我知道了,你看是这样吗?”“嗯,做得挺好的!”“那妈妈,待会儿我还能帮你洗菜吗?”“当然可以了,只是要小心不要弄湿衣服,待会儿啊我帮你系个围裙,你再把水开小点就行了。”

 

另一个视角来看这两个故事

现代父母最常说的话就是: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出人头地,不是自己购买很多书籍对他们进行早期的智力开发,就是带着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以期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但这些开发和培养更多地只是局限于书本和传统教育方式,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知识和能力可以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父母们用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以爱的名义阻碍着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他们的能力,限制他们的发展。但天性却总是驱使着他们总想试着干这干那,好奇心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去冒险尝试,他们会跟在大人的后面,你做什么,他也做什么。我们有 时会像天天妈妈一样——当孩子说“我要浇花”时,天天妈妈总是说:“宝贝,你还太小,会把衣服弄脏、弄湿的”,让他们看到了自己是多么不行。如果他们坚持自己做,我们还会大发脾气,其实父母并不知道自己无意识所说、所做的事情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丧失了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认识。我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孩子长大后是能够自然地学会做所有的事情,但现在还小所以不需要急着去学、去做。而萱萱的妈妈则在一定范围内让萱萱学着自己动手去做,短期来看,萱萱妈妈的做法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的麻烦——延长了做晚饭的时间,孩子有可能把衣服弄湿,菜摘得不够好,洗得也可能不够干净,但就长远来看,对孩子的益处却很大,孩子认识了蔬菜,知道了做菜的过程,和妈妈一起共享了厨房的时光,看到妈妈炒出的菜也会充满自豪感,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可能头一两次做得不够好,但相信以后萱萱会做的越来越好,到时候再表扬几句,萱萱会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到妈妈,还能享受成果,对以后处理其他事情会更有信心,会充满成就感,并引起她更多的兴趣去探索其它事物,扩展自己的眼界和能力。


专家建议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他们要面对着生存问题,从来到世间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充满好奇地去探索外部的世界,随着他年龄的不断增加,他们要不断学习如何适应他们生存着的环境,探索和尝试是他们要经历的过程,没有这些过程,就无法获得生存的技能,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如果想帮助他们自理、自立,首先在做家务这件事上,家长不要盲目的夸大“家务”的概念,因为家务活是有大有小的,不要狭隘地认为家务只能是大人做的,更不要认为只有女人才做家务,家务其实是需要全家共同承担的,作为家庭成员的孩子们,理所应当地参与其中,只是需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或力所能及的就可以。其次,也不要夸大做家务的不良后果,比如:弄脏衣服,弄坏物品,耽误时间等等。因为让孩子做家务,不是要一个结果,重要的是参与、锻炼,目的是增强他们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及意志品质。话说回来,弄脏点衣服怕什么?偶尔打坏点东西又算什么?当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增长了能力和自信,难道这些还不足以弥补那些小小的瑕疵和损失吗?为了让孩子们感到:我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我能够学习,我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支持孩子们做一些家务。以下家务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

1.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到了二、三岁他们的生长发育使得他们已经能够掌握一些基本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同时他们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这时,父母就可以要求他们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并放在固定的地方;学会丢垃圾。当孩子做这些事情时,不但是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同时也让他们从小学会了生活的有序性,懂得维护自己的生活环境。

2. 帮成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清洗自己的小手绢和小袜子,帮助家人取放一些物品,摆放碗筷等。孩子在不断长大,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他们不但要学会自理,自助;也要从中学会助人,明白家庭生活除了要照顾好自己外,也要照顾家人,生活有时也是需要相互协助的。

3. 做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如帮忙浇花,扫扫地等等。孩子们的好动、好模仿是他们难能可贵的特质,父母如果能善加引导,孩子的能力就能得以发展。象萱萱,从她第一次进厨房,她获得的是妈妈的鼓励,收获的是自信,她更有可能对和生活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同时也更乐意与家人分享她的兴趣;而反之,如果象天天一样,想做的事情,经常都在被父母拒绝,那他就有可能失去参与的愿望。

上面所说的这类事情都需要在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要大胆的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怕做不好、浪费时间。让孩子在童年就会在内心深处形成这样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上,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参与这个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