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行为引导孩子推卸责任

家长的行为引导孩子推卸责任

3-6岁,通常被人们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塑造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每一个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社会承认受大家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爱人在家里带孩子,每次儿子摔倒或者撞在家具上,开始号啕大哭时,爱人总用脚跺地或用手拍打家具,一边跺一边打还一边说:“打死你,打死你,再叫你欺负我们小宝宝”。儿子看着妈妈表演,慢慢就不哭了。(父亲:)刚开始我觉得好玩,但逐渐发现儿子每次摔倒,都要经过一番相同的表演才能止住哭声,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从上边的小事使我联想起社会上很多成年人,他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忧人。有的埋怨领导和同事不帮助,有的埋怨父母没本事,给自己安排的工作不好,留下的财产少,就是不找自己的原因或不去努力的工作。
对以上两种现象如果仔细地进行研究,就会发现他们二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正是由于前者才引发了后者。正是由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小事上对孩子不能正确的加以引导。事情做错了,本来是孩子的责任,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往往把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或嫁祸到其他人或物上。更有甚者,有些长辈当孩子做错事时,不但不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教育孩子及时的改正,反尔认为孩子小智力发达,为之而感到高兴。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识。而形成一种思维;即遇到问题、困难不是想解决的方法,而是怨天忧人,想法推卸责任。致使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没有建树,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思维远不能用理性来思考事情的对错。这个时候的孩子内心统一,没有自我矛盾,心灵透过眼睛显得清澈透亮。其实当母亲煞有介事的做这种角色扮演时,孩子知道自己有些地方被父母喜欢,有些地方被父母讨厌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也分离成两个部分。同时也认为此时只有自己的大哭才能得到母亲的“爱”与关注,无论是自己撞了桌子,还是自己被摔倒,从母亲的言谈中得到自己都没有任何责任的信息,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在思维中变得学会推卸责任,尚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丁点的过失或犯一点小错,是否会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我想这个孩子是不会的,当孩子被迫承认自己错了,或有缺点需要改正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种类似分裂般的痛苦。因为母亲的言语不断强化孩子没有过错,没有责任,而一切责任都是桌子和哪些物体的问题,这种行为会使这个儿子在做错了事情或者违反了班级公约的时候说:“是他让我做的,是他先动手打我,是妈妈没有帮我准备铅笔……”遇到问题或事情发生时总爱推卸责任,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当孩子在思维中学会了逃避责任、那么在行为上就会推卸责任,就会用谎言来开脱自己。
儿童容易为推卸责任、逃避批评惩罚而说谎,儿童既然能够在这种有压力的环境下说谎,那么同样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思维中设想减少外界环境的压力,这实质是减少了自己说谎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逆境、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摔倒没什么可怕,怕的是父母用错了处理方式。其实,孩子通常不会摔得太疼,大声哭主要是因为吓了一跳,这时,如果父母先笑了,他会轻松些,也会觉得这不是件大事;可如果父母慌了,他会受到更大惊吓并哭起来,总是如此,还会让他习惯了把寻求同情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失去自主成长的机会。所以我建议家长,看到孩子被摔了,给他一个微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这个孩子在母亲如此的调教下,在遇到失败时,或迟到、被老师批评、与同学发生矛盾,犯了错误、遭遇到失败,他思维的惯势不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习惯把责任推向别人,或者是把自己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混为一谈。不管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还是习惯性的,这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影响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中,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喜欢推卸责任的人相处。
孩子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向别人,是因为在他们的思维里经常能够找到“合理化的理由”来“骗”自己。刚开始找理由来“欺骗”自己和家长时,孩子的内心也会不安,但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地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天长地久,孩子就会坦然地接受这一切,甚至到最后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时推卸责任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进而内化为一种性格。
其实,孩子推卸责任的这种做法,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效应——融合效应。“融合效应”,是指个人遭遇挫折后,不愿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巨大压力,而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负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人相提并论,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我们用认知理论中行为矫正技术,使用“归纳推理”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品质。用这种推理方法有助于引导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产生的影响。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引导幼儿注意他人的权利和感觉,而不要把这种方法看成惩罚性的警告和约束。在运用“归纳推理”技术时,大人给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体会这些决定的后果。这个过程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控制能力。于是,孩子的行为就会越来越由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所驱动,而不仅仅是去执行别人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事情。那些在有教养、尊重人、敢于承担责任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可能遵从大人的要求,因为在他们看来那都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何况从小我的哭声就是我最有力的防御机制。可称之为法宝)
当你意识到幼儿需要逐渐形成自律能力的时候,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外部和内部期望,巧妙灵活地使用指导技术。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孩子就能越来越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并会在行动时承担社会责任。
仔细分析孩子思维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关注孩子自我归因能力.
如果父母希望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纠正,最好的办法是当孩子的面把发生的事情,做一个详细的解释,教会孩子学会面对问题,而不应逃避责任。如孩子学会敢于承担责任的时候就给予及时的表扬,若逃避责任的时候就给于提醒,这样孩子慢慢就成为父母希望成为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思维归因模式所决定。归因简单说就是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时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的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时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毫无逃避的态度。向稳定因素归因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则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说明自己不能够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消极对待;相反则说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利因素,能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如果母亲当孩子不小心撞了桌子时,母亲不要说:“桌子不乖,把宝宝撞疼了,桌子该打。”而应该说:“宝宝把桌子撞疼了,桌子没有眼睛,宝宝有眼睛呀,桌子不哭,宝宝下次一定会小心的!” 母亲若改变角色注意引导孩子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即凡事主动自己承担责任,认定事情可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寻求自己可以解决的办法,那么随着孩子逐步长大,他会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并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能够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我们在生活中常看到,具有“融合心理”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遇到挫折和失败,他们喜欢这样说:
“都是妈妈不好,没有叫我起床,害我迟到!”
“老师的讲课水平太差了,他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害得我考这么少的分数!”
“不仅我自己没及格,我们班有好多同学都没及格,有的还没我考得多呢!”
“不全怪我,是因为弟弟推我,我才不小心把鱼缸打碎的!”……
从推卸责任,到最后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孩子会逐渐沦落为没有一点责任感的人。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呢?
在孩子小时候,每当他们做错事情或不小心摔交时,为了避免惩罚,他们都会推卸责任。例如,孩子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并且还骗家长说花瓶不是他打碎的。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其实,每一件事情都有幸运与不幸两个方面,关键是人们如何看待它。困难和挫折也是如此,从表现来看,它是一种不幸,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又是对人的一种磨炼,一种促使人们提高能力的途径。当然,由于孩子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只关心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对事物看得往往不会那样深刻,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去寻找不幸背后的幸运了。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0~6岁是孩子一生中大脑发育最迅速的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富可塑性的阶段,也是为孩子的性格奠定最坚实基础的阶段。此时,外界的刺激会在他们的大脑里留下很深的痕迹,刺激反复呈现,就会转化为内在信息,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母亲教育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耳根软,心更软。孩子犯了错误,只要孩子在妈妈面前掉几滴眼泪,妈妈就会心疼得不得了,往往就会忘记孩子犯下的错误。时间一长,孩子摸透了妈妈“心软”的弱点之后,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就失去作用了。(儿子看着妈妈表演,慢慢就不哭了。(父亲:)刚开始我觉得好玩,但逐渐发现儿子每次摔倒,都要经过一番相同的表演才能止住哭声,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在孩子心目中,妈妈也将失去权威。不仅如此,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但过于严肃和正确的父母是儿童早期出现神经症情绪的重要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所以作为家长要不段地进行学习,不断地提高本身的素质,做到明理而教子,真正的成为自己孩子言行的榜样,真正成为孩子的终身之师。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管是良好行为还是问题行为,都是幼儿在和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交往的时候习得的。当幼儿和同伴(成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学习到了如何在社会情境中应答别人及对别人做出反应。于是,幼儿就做出那些在他们自己看来符合他人期望的行为。
良好行为和问题行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孩子的行为要么被周围环境强化,要么不被强化。如果受到强化,良好行为就会保持下去。同样,问题行为如果受到强化也会保持下去。如果得不到强化,两种行为都会消失。许多问题行为之所以会保持下去,就是因为幼儿在这样做的时候受到了关注。而许多良好行为之所以不能保持,就是由于它们没受到及时的强化。
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或者是受他们过去所习得的行为模式的影响,或者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知识有限,不能理解真正的社会期望是什么造成的。这都是正常的。运用一些技巧,成人就能逐步使一个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1.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
没有责任感的人,在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没有动力。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例如,当孩子受到某种伤害时,要让他知道责任在谁,如果是自己的责任,下次就要避免再受到同类伤害。就像本文开始提到的例子,孩子不小心被障碍物绊倒了,要让他自己站起来,并告诉他,摔倒了责任在他自己,以后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如果不小心,还要摔跟头。
2.要对孩子说“不”。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会经常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让家长来满足他。孩子提出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并且有能力解决,就尽量地满足他。如果不合理或没有能力解决,就要对孩子讲明道理,告诉他不行。
3.多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因为不会劳动的人就不会工作,通过劳动可以提高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可以培养出孩子独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4.不许欺骗孩子。
家长要对孩子讲真话讲实话,例如:当做母亲的要上班,孩子要跟着,不让跟着就哭。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就哄骗孩子说:一会儿带你去游乐场玩,而事后根本就没有带孩子去游乐场。如果用类似的方法经常哄骗孩子,他也会逐渐养成欺骗他人的坏习惯。所以要让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家长就必须对孩子讲真话、讲实话。
5.教育孩子要有爱心。
一个对社会和家庭没有爱心的人,他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就不会有太大的动力,一生对社会和家庭就不会有太大的贡献。所以孩子的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爱心的培养。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例如:一家人准备吃西瓜,当把西瓜切开后,要先让孩子给每位长辈拿一块,然后自己再吃。通过这种类似的教育可以逐渐培养出孩子的爱心,使孩子长大以后,热爱生活,在工作和学习中奉献出自己的爱心。
6.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一个人只有懂得勤俭节约是做人的美德,才能更好的生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孩子的这种美德也要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例如:当孩子将一粒葡萄掉在了地板上,要把它拾起来洗干净,让孩子吃掉,并给孩子讲明道理。通过这种教育,就可以逐渐培养出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总之,要想将孩子培养成才,对孩子就要从幼儿教育抓起,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对孩子因势利导的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就可以把孩子真正培养成为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其实就像天空一样,有阳光雨露,还有很多风风雨雨。有些风雨是小雨,还有很多大雨,还有很多台风都会刮起来,所以人生要经历很多的磨难,不经历磨难的孩子也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