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课外阅读有讲究

农村留守学生课外阅读有讲究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进一步深化了语文教育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更高要求。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学生超过了3000万人。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学习成绩大多较差、焦虑心理和逆反心理比较严重、自律能力不强等特点,课外阅读要兼顾新课标的要求和留守学生实际。

一、切合实际,选准合适阅读材料

农村留守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读书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思想灵魂。有时,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指路明星,确定人的终生理想。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尤为重要。

农村留守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上,要紧密结合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突出四个核心,做到四个强化。一是突出“爱国”核心,强化政治教育,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情介绍、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材料;二是突出“爱家”核心,强化亲情教育,选择传统美德、姓氏起源、乡土风情、孝善文化方面的材料;三是突出“自强”核心,强化科学教育,选择自然科学、劳动技术等方面的材料,四是突出“守纪”核心,强化法制教育,选择法律读本、案例分析等方面的材料。

二、坚持不懈,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质量,增强阅读能力。留守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要养成以下7大习惯。

(一)明确阅读目的。阅读之前,首先应该明白为什么读书。阅读目的要清晰、现实,尽量以解答生活学习中疑惑为目的,切忌只为消磨时间。

(二)执行读书计划。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阅读计划应按最低标准制定,即按每天最低阅读量制定,重视坚持而不是一天的阅读量。

(三)合理利用时间。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使用疲劳战术;注意检查用时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注意处理阅读和玩耍的关系,阅读优先。

(四)读写同步进行。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笔记,查漏补缺。多围绕自己的认识和疑点动笔,忌单一抄书。

(五)善于使用工具书。对于留守学生,工具书是最方便的老师。阅读前,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遇有疑难时,要立即翻查,不查清楚不罢休。

(六)大胆求师问友。在同龄人、邻居中寻找读书好友,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虚心向老师和知识渊博的人请教;积极与师友交流心得;大胆与师友展开辩论。

(七)定期总结回顾。以章节或天为单位对阅读进行回顾,以册或周为单位撰写阶段小结。回顾和写小结时,将涉及的阅读内容粗略地翻阅,将阅读时留下的文字材料认真温习。

三、有的放矢,采用科学阅读方法

不求方法地阅读收效是微乎其微的。不仅要爱读书,而且要会读书,才能更好地从书中汲取营养。针对阅读材料的不同,大致有3种阅读方法:

第一种是信息阅读法。这类阅读目的是了解情况、增加信息掌握量,只需要抓住核心内容,如阅读报纸、说明书等。对于这类材料,应该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目光在文字间穿梭浏览,仅仅捕捉所需关键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速读法在了解当前形势或研究某段历史中是不可或缺,但须与精读、重读、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种是韵律阅读法。有一些阅读材料,如诗词、散文,讲究修辞,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在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揣摩每一个停顿的不同和每一个音节的变化,并反映到唇部肌肉、发音声息、思想感情变化上去,使听者能发现哪怕是漏掉了一个音符。整个阅读过程是“文字-声音-情感-臆像”的同步转化,是对阅读材料的感悟和升华,可以有效地提升读者文学水平。

第三种是逻辑阅读法。哲学、经济、军事、数理等方面的著作,或需慢慢地进行研究分析演练,掌握其中的奥妙;或需闭上眼睛,对书中的一字一句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或需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深奥的哲理。阅读这些著作绝不能追求量,而重在追求质,在于领悟其思想精髓,把握住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