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精神留守儿童

关注精神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国家和社会已经给予极大的关注,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这样一类处于留守边缘的儿童:“精神留守儿童”。相比外出打工的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的父母的确能够天天出现在孩子身边,但是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他们大多忙于生意或者农活,在孩子的生活上主要是经济上的满足,一般很少有时间能够和孩子进行精神交流,导致这类农村儿童精神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笔者对所在的乡镇中小学的部分学生进行随机采访,发现他们大多都说家长只有考试的时候才过问他们,一般很少过问。同时,笔者利用工作之便也与一些农村精神留守儿童的父母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大多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认为农村精神留守儿童作为学生就是要好好学习,没有什么杂七杂八的事情,孩子天天在自己眼皮底下,不会有什么问题,作为家长,努力赚钱给孩子打好基础最重要。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精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条件优越,物质生活富裕满足,但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父母关爱,缺乏亲情关怀,伦理生活不平衡,导致精神上产生巨大空虚,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价值观念错位,物质成为他们交往的首要因素;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为父母,学习为金钱;心理承受力极差,面对父母、老师的批评往往有极端倾向。从而导致农村精神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性格孤僻、心理脆弱,极易诱发不和谐因素。

  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精神留守儿童”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从内因的角度讲,儿童本身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还处于成长阶段,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家长对我们儿童教育的观念的缺失、思维方式的偏差。因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精神留守儿童不听话,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思维方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此问题进行反思,再不能仅仅只考虑一个方面、一个问题,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够使农村精神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何建立心灵的家

  首先,正确引导,树立农村精神留守儿童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儿童的生理、心理都处于成长期,受外部的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儿童正确引导,首要的就是家长和老师的日常言行,这是潜移默化影响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此意。再者,还要通过理论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内化为行动的促进剂。

  其次,作为家长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有思想的片面性。作为家长除了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应该多陪陪农村精神留守儿童,应该与农村精神留守儿童多沟通交流,给子女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使子女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这比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更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让农村精神留守儿童身心健康、茁壮成长,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


  再次,作为社会要为精神留守儿童建立起“心灵”的家。让儿童上学期间能够接受正规的理论教育,放学之后能够有丰富的课后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的心灵不再寂寞,使他们在学习中、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扶持,共同努力,让他们在相互理解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最后,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工作常规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村精神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获得成功的。这是一个润物无声的长时间的过程。因而我们不能仅仅凭一时的热情去工作,我们需要的是一直的努力、需要常规化的制度。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化建设,用制度来保障农村精神留守儿童的权益,用制度来推动我们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