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心理陷阱 回归正常作息

跳出心理陷阱 回归正常作息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考生克服焦虑,缓解紧张心理,记者采访了市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杨越。她通过阐述高考生考前的表现,提出应对方法,指导考生、家长及教师更轻松地复习迎考。

考生:正视压力,正常作息

有些考生面对高考会很轻松,但也有考生一遇到考试就会拉肚子、头晕、精神萎靡不振等。“考前心态很关键。”杨越说,如果考生心理状态良好,就能超常发挥;如果考生心理状态正常,就能考出正常水平;如果状态低迷,则会发挥失常。

临近高考,学生没有压力和不紧张,这个说法不现实。“有压力和紧张,是一件好的事情。学生要理解这时候的紧张和压力是朋友,不是敌人。”杨越说。但压力太大和太小都不好,都不利于考试。

不少考生往往紧张一点,比如“模拟考试没考好”、“梦见自己考不上好大学”……将这一点老是记在脑海,挥之不去。这样就能将紧张无限增强,导致压力越来越大。

“其实,很多学生没有发现自己的优点,要善于对自己的‘紧张’不紧张,这样就能跳出‘心理陷阱’回归到正常的高考准备阶段。”杨越说。

经历很多高考学子的心理咨询,杨越发现一些现象,那些考前感冒的学生,往往成绩考得不错。为什么呢?这样的学生,都在心里对自己进行暗示,“考不好,情有可原,是身体的原因。”这样恰恰能轻装上阵,没有精神负担,他们超常发挥完全有可能。这说明,学生太在意考试结果,往往自己会掉进自设的“心理陷阱”,而在意的是过程,对考得不好的结果能提前接受,这样的考生就走出了“心理陷阱”。

考生应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在保障每天8小时睡眠基础上,除去吃饭时间,每天至少休息、锻炼1小时,听听音乐,适量运动,不但可以缓解疲劳与紧张,还能调节内分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考生也不能走极端,认为考前要大休而停止复习,这会适得其反。

家长:平常心面对,疏导要得法

在高考前,常常能听到家长对孩子说:“考得不好,没关系的。”杨越说,这种暗示,会起到很不好的效果,会给学生本人起到消极的自我暗示。家长应该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信。考生在考前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积极暗示,自我打气。“我行,我一定行”、“我潜力大”、“我进步大”,也可以自己喊喊口号。

家长也不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心,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个表情,都能在孩子身上产生心理的波动。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给予恰当帮助。

老师:评价学生要做“三明治”

高考冲刺阶段,老师具有关键的作用。这时候,老师的耐心和责任心都很重要,他们在教学中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学生迎考的心情。老师最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好的评价。“这个时候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情。老师最好学做‘三明治’。”杨越说。

进入最后阶段的学习,老师一般都会告诉学生,哪些方面他需要加强。怎样对他讲呢?如果老师直接说出来,肯定会影响学生的状态。

如果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中间,受批评者就会愉快地接受批评,认识错误从而改正错误。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三明治”效应。这种效应就如三明治,第一层是认同、赏识,积极地肯定对方的优点和积极面;批评之前的肯定表扬和关怀可以拉近两人的心理距离,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再进行批评就一点即通,一言即悟。中间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