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流动儿童成为城市遗憾

莫让流动儿童成为城市遗憾

近日,上海嘉定菊园新区社工通过以六里小学为样本,对流动儿童本人及其家庭的现实状况进行专业调研,结果显示,六成受调查孩子希望未来能留在上海或其他大城市生活。此外,有34.3%的儿童希望自己的学历能达到大学本科。(5月14日《新闻晨报》)

对儿童进行是否愿意在城市生活的调查,有点多此一举。城市有游乐场、玩具店、肯德基等各种好吃好玩的地方,对于天真无邪、玩性甚浓的儿童而言,谁不希望在大城市生活。为何会出现六成这个数据呢,原因也不难理解:不少孩子在城市家境拮据,根本享受不到现代物质文明,相反,还经常遭受城里人的白眼甚至欺侮,幼小心灵日益敏感脆弱,动辄留恋家乡,就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和保护。一些社会机构开展流动儿童家庭状况和自我认知、自我意识、自我期待等内容调查,很有意义,而有关部门能否将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作为一项重要社会事业来抓,更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流动儿童本是城市化进程的衍生品,需要社会共同关爱。近年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在不断出台政策利好,让很多家长和孩子看到了希望。但是,由于流动儿童数量重大,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对城市子弟已经构成种种威胁。在多方利益博弈的背景下,一些基层政府开始打起小算盘,逐渐减少减少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事业的资源投入。

以调查结果为例,超三成家长希望孩子教育水平能达到大学本科,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从不辅导孩子功课。表面来看,是父母缺少责任和耐心,但背后辛酸和无奈,更是对官方的拷问。为人父母,岂有不希望子女成才之理,但很多时候,家长本身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当老师,而上辅导班,又交不起昂贵费用,其次,即使他们墨水够用,但是,终日忙于生计,哪里找时间去辅导孩子。

在没有公益机构担当流动儿童课外辅导重任的背景下,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兴趣就会直线下滑,逐渐厌学甚至逃学。精神一旦缺少学识和文明滋养,行为就可能失范,对于那些过早离开校园的半大小子,很多城市又缺少就业帮扶和心理疏导的专业公益机构,于是乎,问题少年不断涌现,与带来的社会问题呈恶性循环之势。

流动儿童本是城市最新鲜和干净的血液,有关部门成立一些公益机构,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作为重要社会事业对待,帮助他们从踏进城市门槛那一天起,自觉树立城市文明意识,和谐融入城市生活,这就是科学发展,反之,继续对流动儿童城市不适症状漠不关心,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则很可能促使他们成为城市一道遗憾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