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的问题

9岁的儿子小偷小摸成习惯;13岁的女儿学习优秀,却难以与人交流沟通;8岁的男孩对男女性别的认识混乱……昨天,在共青团成都市委12355成都青少年服务台与瑞莱克思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欢乐家庭五一游”的活动上,孩子的各种成长烦恼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渐明晰。

一天下来,通过少儿EPQ心理测试、户外定向活动、家长沙龙等活动,家长们感觉,和孩子之间亲密了,但更重要的是,“开了窍,找到了和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作为共青团成都市委12355成都青少年服务台特邀心理专家,此次随行的王洁琼表示,在孩子出现了孤僻、叛逆等种种不好的性格发展倾向后,通过这种共同出行的方式,能让家长在快乐的气氛中得到帮助。

昨天的活动从对每个孩子的EPQ心理测评开始,其中一项是让孩子画一个人,依此判断心理发展程度。一个孩子的画让专家们有些意外:这个8岁的男孩把男女的性特征都画到了同一个人身上。细问之下,男孩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一直和妈妈、外婆、小姨住在一起,因为家中缺乏男性角色,造成了孩子性别模糊。王洁琼建议男孩的母亲,“跟孩子分床睡、分开洗澡,引入一个男性角色陪伴他成长,这个人可以是哥哥,也可以是叔叔。”

昨天,张女士和王洁琼交流了很久,她的烦恼在于13岁的女儿,“从小就听话、成绩也好,就是太内向了。”上周和女儿一起看电影,她让女儿自己去争取学生优惠,但女儿怎么也“不好意思”,最后电影也没看成。王洁琼建议:“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引导孩子,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多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

王洁琼认为,孩子的问题大多源自父母。怎么引导孩子?千万不要给他贴标签!她举例说,妈妈发现9岁的小韦悄悄拿走了活动中心的一个玩具,而且咬死不承认。在专家的建议下,妈妈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家人,而是等儿子情绪平息后,母子俩面对面坐下来讲清楚了来龙去脉。后来,妈妈陪着儿子一起去归还了玩具,“家长如果对娃娃一味地指责,给他贴上‘小偷’的标签,这个孩子就真有可能成一个小偷。”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洁琼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给出了这些建议:3岁前,培养他的安全感,让他感觉到父母和家庭;3~6岁之间,以游戏和社会交际为主,学习如何与人相处;6~10岁,建立规则的年龄,懂得团队的合作;10~12岁,为青春期做准备,培养“很自信、不娇纵”的心理素质;12岁后,青春期到来,强调认同他的长大,家长需要学会平等的交流方式,放宽界限,给他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