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一点也不了解我”

“你们一点也不了解我”

  两名花季少女因为觉得父母对自己关爱不够,相约离家出走,途中遇过车祸,打过零工,其中一位在留给父母的信中说——

  核心

  提示

  上周末,两名花季少女突然离家出走,从泉州到莆田。出走的日子里,她们遇到了车祸,打过零工,不敢打电话回家,怕听到父母的声音就会哭出来。23日,民警将她们接了回来,其中一人说出了她出走的理由——爸爸妈妈都不了解小孩的想法,越长大越孤单。

  变卖电动车筹路费

  小红(化名)是湖北人,今年15岁,在泉州一所中学读初二;小寒(化名)是四川人,今年16岁,已经没读书了。两人都住在泉州市区柑舍头,平时经常在一起玩耍。

  20日下午,小寒的父母来到东湖派出所报案称,小寒与小红离家出走,小红出走前还留下了一封信。小寒两人出走时只带了手机和零钱,因担心两人被拐卖,通过福州火车站出省,民警于22日赶到福州蹲点守候。23日上午,两名少女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原来她们在莆田。民警终于在莆田市区一家超市附近将两人找到,并带回泉州。

  原来,20日,小红和小寒约好离家出走,小红身上带了35元,骑着妈妈的电动车,而小寒则拿了自己的手机,还拿了妈妈的金项链、爸爸的小灵通。两人合乘电动车出门后,沿着马路一直走。到惠安时出了小车祸,受了点伤,车子坏了。她们把电动车卖给一家修车店,得了275元,这下更不敢回家了。两人本打算前往福州,没想到上错了车,被带到莆田。到了莆田后,两人通过中介在当地一家小工厂上班,由于工作辛苦,22日就离开了工厂。身上的钱已经全部花光,又累又饿的小寒通过手机与父母联系。

  生活充满孤单感

  小红告诉记者,小时候在老家和外公外婆一起住,那时的记忆写满了快乐。长大后,她却发现身边没有可以理解自己的人,“很孤单”。平时父母去泉港、惠安打工,半个多月才回一次家,她一个人生活。好朋友都转学了,在学校她也只能一个人玩。家里管得严,父母在家时,有时想出去玩都不行。她觉得生活中充满了不自由和孤单感。

  在离家出走之前,小红给父母留了一封信——“你们一点也不了解我”。她在信中诉说自己的孤单,说爸爸妈妈都不了解小孩在生活中的想法,还在信中劝父母不要担心,她想用这种方式来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小寒离家出走则是因为没有照顾好弟弟,害怕父母责骂。

  辛苦都是为了她

  小红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觉得无法理解。“我脾气是粗暴点,但我们就这么一个女儿,怎么会不对她好!”小红的父亲告诉记者,他们夫妻平时在工地上班,几乎一周才回家一趟,小红上周六离家出走,他们到周日回家后才知道。小红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却十分乖巧,平日她一个人在家照顾自己,她的妈妈从来没打过她。夫妻俩这么辛苦打拼,“还不都是为了她”。小红父母表示,他们以后会多花一些时间陪陪孩子。

  不敢打电话怕听到父母的声音会哭

  记者:你年纪还小,为什么不读书了呢?

  小寒:在老家念小学,成绩还可以。不过上了初中迷上了网络,辍学了。后来就过来泉州。

  记者:平时你都做些什么呢?

  小寒:做家务,接送弟弟上下学,辅导他功课。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离家出走呢?

  小寒:那天弟弟没有做功课,加上之前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也说了弟弟的问题。我心里委屈,生气。而且那天早上的衣服我没有洗干净,怕被爸爸妈妈说。我想玩两天就回来了。

  记者:你们在莆田的这三天是怎么过的?

  小红:在莆田找了份贴玻璃的工作,做了两天,挺辛苦。那时想回家,但又怕自己一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就会哭,所以一直没敢打电话。后来,小寒和家里人联系,爸爸妈妈说会理解我们,会和我们好好沟通。当时听了很感动。

  记者:回家会不会担心父母责备你呢?

  小红:有一点点……

  外国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1.倾听他们怎么说,而且须用心地倾听。

  2.别将孩子跟他们的朋友刻意地“横向比较”。

  3.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而感到自豪。

  4.礼貌地对待他们的朋友。

  5.可以跟他们说说你心中的烦恼,这样他们就会明白:遇到麻烦的并非只有孩子。

  6.有些事完全可征求他们的意见。

  7.努力发现你和孩子共同喜欢做的事,并参与其中,多和他们一起进餐,或一起做饭。

  8.让他们知道,你随时随地乐于做他们的帮手和后盾。

  9.作解释时务必耐心。

  编后

  针对这件事,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高级讲师苏碧洋认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看起来很叛逆,其实内心更渴望被人关心呵护的。如果父母、老师的关心不够,朋友又少,孩子就会产生孤独感。


  与孩子的沟通问题已经引起了大部分家长的重视,但却鲜有家长注意沟通的态度和方式。正值花季的孩子特别敏感而叛逆,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在心里希望被当作一个“大人”来看待。因此,家长如果想要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就必须放下架子,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孩子,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做朋友式的交谈,多以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一语不合,就开口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渴望父母敞开一扇“窗”,而不是套上一个“框”,他们需要的是建议,不是命令。

  此事件中两个女孩都是来泉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该得到关注。苏老师建议,针对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是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和家长可以组织一些活动,给孩子搭建交流平台,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同学、朋友的温暖。个别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须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