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出招化解“教育不公平”

教育专家出招化解“教育不公平”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制订《规划纲要》的需要,国家先后多次对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专题,分成若干子课题组从全国选拔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调研。天津市教科院院长张武升参与了“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子课题组的调研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全国普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并提出了应对意见。

  问题

  1.校际之间差距明显

  分析校际差距出现的历史原因,张院长说:“改革开放初期,教育资源有限,为了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采取了把有限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办级别不同的少数重点校的做法,如市重点、区重点等,这在当时对迅速恢复和振兴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急需人才,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规模扩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重举措,改造和消除薄弱校、缩小校际差距,从农村到城市,学校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教育水平有很大提高,校际差距大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近年来本市加大投入,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尽可能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也仍需注意出现校际差距等问题。

  2.群体之间教育差距

  弱势群体涉及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民随迁子女群体、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群体、学习困难学生群体、残疾儿童群体等。通过调研发现,现实中弱势群体与一般群体之间教育差距较大,主要表现是弱势群体在占有教育机会、获取教育资源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地,不公平问题严重。

  调研发现,进城务工农民的随迁子女,在选择入学机会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城市,许多失业、下岗的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收入较低且不稳定,他们难以支付子女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费用;一些学习困难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辅导和帮助,产生厌学甚至辍学;残疾儿童的教育水平总体上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尤其适合他们特殊需要的现代化教育资源还比较缺乏,教育状况需要加快改进;对这类群体的教育问题急需通过建立救助制度和机制给予充分保障。

  建议

  1.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应高水平均衡发展,这绝非要“削峰填谷”,而是要使原本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挥其引领作用,帮助其他学校快速提升水平,缩小校际差距。特别强调重点加快改造薄弱校,资源整合优化,把薄弱学校提升到优质学校的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在实施策略上宜于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先在区县范围内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校际公平;第二步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缩小区域之间差距;第三步实现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

  2.高中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

  高中学校应走特色发展道路。今年天津市将启动特色高中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对特色高中的支持,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政策,鼓励这些学校加快办出品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启动特色高中建设工程,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引导更多高中学校走高质量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努力促进普通高中一校一品。

  今年本市还将针对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推出一批项目,搭建一批平台。包括实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为那些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课堂;实施直通车培养计划,鼓励有条件的高中与高校之间,共同构建联合培养人才的对接机制。

  3.更多关注特殊群体教育情况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继续完善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政府资助为主渠道,辅之以学校其他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勤工俭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教育资助制度,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学。对于心智正常、主要由于非智力因素制约产生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教学帮助,使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应有的发展。

  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提高残疾儿童教育经费特别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额度,保持每年有一定的增长;建立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残疾儿童选择到合乎自己需求的教育;实施“残疾儿童潜能开发项目”,对于残疾儿童中在艺术、体育、文学、科学、数学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开发教育,使他们成为优秀人才,实现其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