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工作 > 生涯规划

品牌营销心理学的晕轮效应

品牌营销心理学的晕轮效应

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大脑的意识形态是复杂的,要想建立这么个反应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从晕轮效应的直接效果来看,消费者更重视的第一印象,并由此产生一种以偏概全的模糊认知,甚至掺杂自己丰富想象的成分在内。

中学时候曾学过一篇古文,名字叫做“智子疑邻”。描述的是在中国古代宋国有一个富人,在某一天,天下大雨,把墙都淋塌了,富人家的儿子提醒他父亲要小心防盗,同时他的邻居也同样提醒这件事。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天,富人家突然发现自己的一把劈柴的斧头不见了,找了大半天,翻箱倒柜,无论如何都没有找到。这时,富人家的孩子怀疑是他的邻居偷走了,富人就开始仔细观察他的邻居,发现无论他是走路还是做事都有些和平时不太一样,甚至感觉连他说话的语气都和先前有不小变化,肯定是他做贼心虚的结果,于是他也认为自己的儿子说的对。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在第三天时候,他无意中在柴木堆里找到了那把遗失的斧头,才知道父子二人的的猜测都错了。他这时候感觉他的邻居的走路、做事甚至说话都和先前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晕轮效应

这种通过基于假设或感觉的有色眼镜来看人的现象在心理学中成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意即只要处在光环之中,就会为光茫覆盖,由此而产生一种朦胧的状态,有点大概差不多也许可能的那种味道。

晕轮效应,现实意义中是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因为一些表面的现象或特征而对该对象形成整体的、模糊的、大概的印象判断。这种印象大多存在于每一个沟通交流者的心中,可以说每一个人的印象和判断都不一样,可谓“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状态。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小故事一样,宋富人之所以怀疑邻居不过是因为自己儿子的一句话,这就是先入为主的效果,怎么看那个邻居都是一个贼的摸样,这就是晕轮效果的影响。可当真相大白之后,这种印象又瞬间变成了另外一种相反的影响力,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贼,同样也是晕轮效果的原因。由此可见,这种通过心理因素强加在头脑判断和分析中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不过,那可怜的邻居居然一点都比知道,这是他的不幸也是其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