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粘连预防方法有哪些

肠梗阻粘连预防方法有哪些

肠梗阻粘连预防方法有哪些?这是值得大家关注和注意的,因为肠梗阻粘连危害大,风险高,想要彻底规避疾病伤害,大家需要正确把握肠梗阻粘连预防方法,尤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那么肠梗阻粘连预防方法有哪些呢?

肠梗阻粘连预防方法:

1.严格遵循外科手术原则:细心、轻柔地操作以减少组织的损伤,术毕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彻底清除腹腔内异物、积血和渗出液,尽量减少肠管的暴露时间和机械性刺激,合理地运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腹腔内的感染,仍是目前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措施。

2.防止纤维蛋白沉积: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动物实验发现许多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可抑制术后腹腔内粘连的形成。legrand ek等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托美丁钠(tolmetin)、布洛芬(ibuprofen)、阿斯匹林、消炎痛均可显著预防术后粘连的形成。此外,异吡唑(imidazole)——一种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也可显著地减少腹腔粘连的形成。nsaids通过影响环氧合酶活性而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其终产物包括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形成,所以它们调节炎症的多方面改变,如血管通透性、纤维蛋白溶解、巨噬细胞功能等,从而预防粘连的形成。②奥曲肽:奥曲肽(octreotide)为生长抑素的八肽合成类似物,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腹腔内灌注结合肌肉注射奥曲肽,可显著降低腹腔粘连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为抑制t细胞对组织损伤的反应,减少局部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合成,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葡萄糖胺聚糖,从而减少胶原的产生,防止胶原纤维沉积形成粘连。

3.促进纤维蛋白溶解:hill-west等采用大鼠动物模型研究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和链激酶在预防腹腔粘连中的作用,实验动物术后连续四天通过腹腔内注射或采用腹腔内预先置入光聚合性含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和链激酶的液态凝胶前体后,可在腹腔内逐渐释放,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结果发现,对照组粘连形成率为72%+/-15%;腹腔内注射tpa等后,粘连形成率减少到49%+/-8%,而局部应用则可使粘连形成率减少至4%+/-3%;腹腔内注射尿激酶后粘连形成未见减少,而局部应用则可使其减少到6%+/-6%,腹腔内注射链激酶不能预防粘连的形成。研究表明,t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局部应用可有效地预防粘连形成。chowdhury等采用蛇毒去纤维酶(ancrod)在大鼠模型中的研究发现,在术后7 d,用含有10 units/kg光聚合性液态凝胶的该酶于局部缓慢释放,发现粘连形成与对照相比可下降82%;而每天采用5、10、20 untis/kg的剂量于术前5 d及术后3 d连续静脉注射ancrod后,粘连下降63%,与前者相比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局部应用蛇毒去纤维酶也为一有效的预防粘连的措施

如上几方面是对肠梗阻粘连预防方法做出的分析,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好的建议,同时由于肠梗阻粘连预防方法有很多,想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大家需要积极咨询相关专家的建议,以帮助大家找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