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 > 消化内科 > 黄疸 > 黄疸常识

听力受损是核黄疸的症状吗

听力受损是核黄疸的症状吗

其实核黄疸这样的疾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出现的概率都是非常的高,并且这样的疾病一旦出现对于婴儿的身体健康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面对这样即便我们一定要及时的治疗,那么核黄疸疾病的主要症状都是有哪些呢!

核黄疸症状需要和下面的症状相互鉴别。

重度黄疸: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隐性黄疸:17~34,轻度黄疸:34~170,中度黄疸:170~340,重度黄疸:>340。

病理性黄疸:黄疸在新生儿较其他任何年龄都常见,其病因特殊而复杂,既有生理性黄疸,又有病理性黄疸,还有母乳性黄疸。这些情况要区别对待,加以处理。如果孩子在出生后 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或黄疸发展过快,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伴有贫血、体温不正常、吃奶不好、呕吐、大小便颜色异常。有的是黄疸已经消退或减轻后又重新出现和加重,多属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感染、胆道畸形和新生儿肝炎等。

生理性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病理现象。临床上以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

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足月儿早期症状为嗜睡,进奶差伴呕吐,接着可发生角弓反张,眼球凝视,惊厥和死亡。在早产儿中,核黄疸可能并不表现可认识的临床体征。核黄疸可导致以后儿童期的智能发育迟缓,手足徐动样大脑瘫痪,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和眼球向上凝视的麻痹,尚不明确减轻胆红素脑病的程度是否能减轻神经系统的损害(如感知- 运动障碍和学习困难)。

没有一种可靠的实验能确定某一新生儿发生核黄疸的危险,确诊是通过尸体解剖。

温馨提示:其实婴儿刚生下来之后,如果不积极的预防核黄疸疾病的发生的情况下那么疾病一定会出现在孩子的身上,并且一旦出现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面对疾病的出现一定要重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