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 > 消化内科 >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的分类介绍你知道吗

胆囊息肉的分类介绍你知道吗

很多人都害怕患上一些疾病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是很大的,很多人也都害怕患上疾病,一旦患上就要多加注意了,胆囊息肉引发的因素很多,其种类也被分为很多种。由于该病是发生在胆囊上的一种疾病,那么,胆囊息肉的几种分类介绍你知道吗?下面让专家来解答一下。

胆囊腺瘤

腺瘤是常见的胆囊良性肿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病变直径一般在5~10mm之间,常带蒂,附着 于胆囊壁上。组织学上可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和管乳头状腺瘤。一般认为,乳头状腺瘤是癌前病 变,癌变率10%~15%。多发性者癌变率显著高于单发性。Kozuka等对手术切除的1 605个胆囊做了 详细组织学检查,发现18例腺瘤中有7例恶变,组织学上也存在腺瘤向癌的移行;79例浸润癌中,15例 见残存腺瘤组织;故提出胆囊腺瘤属癌前病变。国内有学者报告88例胆囊腺瘤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腺 瘤癌变17例(19.8%)。由此可见,胆囊腺瘤虽为良性病变,但有明显癌变倾向。其恶变与大小密切相 关,病变直径大于1.0cm、腺瘤合并结石、多发性及无蒂腺瘤患者,其癌变机会更大,宜予手术治疗。

胆囊腺肌增生症

本病是一种增生性疾病,主要以胆囊粘膜和肌层增生为特点。病理上表现为囊壁增厚,粘膜上皮过 度增长,形成壁内憩室、囊肿和罗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增多。依病变范围可分为三型: ①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呈弥漫性增厚;②节段型,在增厚的胆囊壁中段出现环状狭窄,把胆囊分隔成相 互连通的两个小腔,以至胆囊形似葫芦;③局限型(基底型),胆囊底部囊壁呈局限性增厚;以此型多 见。声像图显示病变累及范围内胆囊壁增厚,伴有一个或多个微小囊腔,囊腔内可合并壁内小结石。近 年来已有不少报道,胆囊腺肌增生症可癌变。Dotani等研究发现,节段型发生胆囊癌的机率明显高于非 节段型。目前多数学者已把该病列入癌前病变。另外,本病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因此多主张切除胆囊。

炎性息肉

此类息肉是由于慢性胆囊炎及胆结石直接刺激胆囊壁引起的肉芽肿,呈乳头状向腔内突起,表面灰 红色。组织学特点为固有膜内慢性炎症肉芽组织,慢性炎细胞浸润,伴间质水肿,表面覆以上皮或上皮 脱落缺如。炎性息肉多为单发,直径一般小于1.0cm,有一个较宽基底附于胆囊壁,常合并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临床上主要表现慢性胆囊炎症状。对有症状且胆囊无功能者,以行胆囊切除术为宜;而对无 症状尚有功能者,可进行B超随访观察。业已明确,胆囊结石与胆囊癌高度相关,若炎性息肉合并结石, 比单纯炎性息肉癌变率高,因此为绝对手术指征。

胆固醇性息肉

又称胆固醇结晶沉积症,系由于胆固醇代谢失调,造成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大量巨噬细胞 吞噬脂质后堆积在粘膜固有层,表面覆以正常粘膜上皮,逐渐形成向粘膜表面突起的黄色结节。其结节 分布有两种类型,一为弥漫型,粟粒样黄色小结节广泛分布于整个胆囊粘膜表面,又称为"草莓状胆囊"; 另一种是局限型,可呈桑椹状,纤细蒂与胆囊粘膜相连.胆固醇性息肉质脆,易脱落。迄今尚未见胆固 醇性息肉癌变的报道,因此认为是非肿瘤良性病变。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仅在健康普查时发现, 且多数胆囊功能正常,故对该类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宜定期B超随访观察[3]。对合并胆囊炎且有 症状者,可给予消炎利胆治疗;血脂升高者,可降脂治疗。

胆囊息肉的分类主要为这几种,希望对大家认识此病带来一定的帮助。同时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多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