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 > 消化内科 > 黄疸 > 黄疸治疗

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方法有哪些呢

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方法有哪些呢

母乳性黄疸是多见的一种疾病了,很多的新生儿会遇到此病,侵害到了新生儿的健康,提醒朋友们在出现了此病的症状之后,要注意此病的治疗才可以,大家要将此病的治疗措施认识透彻,往下看为朋友们介绍一下母乳性黄疸的治疗办法有哪些呢。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因本病血清胆红素很少升高达足以产生神经毒性的水平,故一般不必停喂母乳。若血清胆红素 > 256.6μmol/l时,应停止母乳喂养2~4天,改用人工喂养。在暂停母乳期间,应将母亲乳汁吸出,以维持乳汁分泌,保证以后继续母乳喂养。为减少肠壁吸收非结合胆红素,可口服10%活性炭溶液5ml,每小时1次;琼脂125~250mg/次,每天4~6次。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有定论。最近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因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酶活力低下,肠道缺乏细菌,当胆红素经过肠道时,形成尿胆原较少,而被重吸收较多,如胎粪排出延迟,增加了胆红素的重吸收,加重黄疸。

目前尚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测手段赖以确诊母乳性黄疸,只能先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如母婴abo血型不合、败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等少见病进行逐一排除后,才能作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因这些少见的病理性黄疸大都在24小时内出现重度黄疸,而母乳性黄疸是在3至8天出现的且为轻、中度黄疸。

治疗方法为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奶量以150ml/kg.d计算。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同时给予支持疗法: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鼓励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严重者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停喂母乳后黄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应鼓励乳母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另外,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了解到了上述中的这些知识之后,认识到了母乳性黄疸的治疗办法有哪些了,这种疾病的出现已经伤害到了很多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此病的病发率极高,带来了很多的困扰,所以大家必须要将母乳性黄疸关注起来,应当及早的预防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