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 > 消化内科 > 黄疸 > 黄疸常识

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病理性黄疸多见于婴幼儿的身边,从而给他们的健康带来了伤害,当前来看可以引发病理性黄疸出现的原因较多,我们需要将此病的发病原因加以重视才可以,往下看为大家来介绍一下病理性黄疸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病理性黄疸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三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

(1)红细胞增多症:即静脉血中红细胞>6×10^12/L,血红蛋白>220g/L,血细胞比容>65%。常见于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及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等。

(2)血管外溶血:如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

(3)同族免疫性溶血:见于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我国ABO溶血病多见。

(4)遗传性疾病: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l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

(5)肠肝循环增加: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低、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试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则有助于诊断。

(6)其他: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等,红细胞形态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及血红蛋白病如α-地中海贫血等,均可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而导致黄疸。

2.胆红素代谢障碍

(1)缺氧和感染:如窒息等,可抑制肝脏UDPGT的活性。

(2) Crigler-Najjar综合征:即先天性UDPGT缺乏。I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酶完全缺乏,酶诱导剂治疗无效,很难存活;Ⅱ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酶活性低下,酶诱导剂治疗有效。

(3) Gilbcrt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黄疸较轻;也可同时伴有UDPGT活性降低,此时黄疸较重,酶诱导剂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4) Lucey-Driscoll综合征:即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由于妊娠后期孕妇血清中存在一种孕激素抑制UDPGT活性所致。本病有家族史,新生儿早期黄疸重,2~3周自然消退。

(5)药物:某些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维生素K3、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可与胆红素竞争Y、Z蛋白的结合位点。

(6)其他: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脑垂体功能低下和21-三体综合征等常伴有血胆红素升高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

3.胆汁排泄障碍

(1)新生儿肝炎:多由病毒引起的官内感染所致。常见有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及EB病毒等。

(2)先天性代谢缺陷病:αl-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酪氨酸血症、糖原累积病Ⅳ型及脂质累积病等可有肝细胞损害。

(3) Dubin-Johnson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是由肝细胞分泌和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所致。

(4)胆道闭锁:目前已证实本症多数是由于宫内病毒感染导致的生后进行性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若管壁薄弱则形成胆总管囊肿。多在出生后2周始显黄疸并呈进行性加重;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增大,边硬而光滑;肝功改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3个月后可逐渐发展至肝硬化。

认识到了上面的知识之后,我们应当清楚的了解到了引发病理性黄疸出现的因素有哪些了,该病的出现给患儿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大家需要清楚的了解此病,当我们的宝宝出现了此病的症状之后,应该要积极正确的去治疗此病,希望以上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