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 > 消化内科 > 黄疸 > 黄疸常识

新生儿黄疸是如何产生的

新生儿黄疸是如何产生的

黄疸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当新生儿发生此病后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如:细菌、病毒感染、出生时出现窒息缺氧等等,使得患儿身体越发的皮肤瘙痒,并且尿液、粪便也会出现黄染现象。那么,引发新生儿黄疸因素是如何产生呢?

(1)细胞破坏增多:常见因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或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后者在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等省较多见。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出血亦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黄疸。

(2)感染:有一些细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感染可发生在宫内或出生后。败血症、泌尿道感染时黄疸发生率较高。

(3)出生时窒息、缺氧或生后胎粪排出延迟者,黄疸往往较深。

(4)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克汀病)患儿的黄疸消退常延迟。

(5)母乳性黄疸:约占母乳喂养的0.5-1%,目前认为这类母乳中含有一种物质,对胆红素的结合过程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胆红素自肠道吸收。其表现为生理性黄疸迟迟不退,在第2周末黄疸反达高峰,历时l-2个月才退清。虽然黄疸较深而持久,但小儿并无其他异常,如暂停母乳2-3天,黄疸会明显减轻,再哺母乳,黄疸可有些加深但不会达到原先的程度。母乳性黄疸不会造成不良后果,诊断明确后不要终止母乳喂养。

新生儿黄疸的类型有哪些?

(一)溶血性黄疸

凡能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使胆红素的产生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因而使血内胆红素升高均属此类。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疟疾、输血不当、中毒与过敏、红细胞本身缺陷等,均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二)阻塞性黄疸

由于胆道阻塞或胆道周围受压,胆红素不能随胆汁通畅的排入胆道,在肝内逆流入血,使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黄疸。肝内阻塞性黄疸亦可包括在内,如华支睾吸虫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以及胆汁淤积型病毒性肝炎等。

(三)肝细胞黄疸

由于肝脏病变,肝细胞功能减退,以致胆红素在肝内代谢障碍,而引起血中胆红素增加出现黄疸。如各种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全身性感染、中毒性肝损伤、心源性黄疸、肝硬变等。

(四)胆红素代谢缺陷病

少见,可包括先天性及获得性两类。先天性如体质性肝功不良性黄疸、慢性幼年性间歇性黄疸、慢性特发性黄疸及慢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获得性如肝炎后间接胆红素过高血症。

广大的家长朋友们现在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因素,想必现在都已经有了更多的认识。在日常生活对于有孕产将要临盆的女性,一定要及时做好产前的各项检查,同时对于出生不久的小儿要及时观察皮肤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有异常要积极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