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 > 消化内科 > 黄疸 > 黄疸治疗

新生儿黄疸溶血有什么危害与治疗方法

新生儿黄疸溶血有什么危害与治疗方法

那么,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有什么危害与治疗方法?下面随着专家去了解一番。

新生儿溶血病常发于出生后的24小时内,临床症状ABO溶血病多较轻,而RH溶血病多较重。

主要表现为: 1、黄疸 常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上升很快,且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2、贫血 轻者血红蛋白小于140g/L,重者可小于80g/L。

3、肝脾肿大 贫血严重者,肝脾恢复胎儿期造血而出现肝脾肿大。

4、核黄疸 指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使脑组织黄染,并致脑组织,尤其是基底神经核、脑干受损,临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即称为核黄疸。

治疗:目前,新生儿溶血病轻者可采用蓝光照射,在蓝光作用下,将有毒性的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一种无毒的水溶性异构体,不需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即可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重者可进行换血,目的是在短期内大幅度降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移除血清中特异性血型抗体、致敏红细胞和胆红素。不仅可以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又可纠正贫血。

预防:新生儿溶血病关键在于早预防,如注射抗RH(D)球蛋白以中和进入母体的D抗原,使该孕妇不再产生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