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 > 消化内科 > 黄疸 > 黄疸常识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因素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因素

对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大家需了解,因为母乳性黄疸带来的危害比较大,所以大家要正确的了解疾病,并且帮助大家找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那么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看看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包括哪几方面。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一、肠-肝循环增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肠道菌群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丰富

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 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β-GD活性高

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

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

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对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大家是需要格外重视的,因为母乳性黄疸危害较为广泛,因此大家需正确的了解疾病,并且帮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正确的治疗疾病才能够彻底摆脱疾病危害的发生,保证大家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