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症的相关诊疗措施都有哪些?

会员132234476 37岁 已回复
我姐今年37岁,从12岁就眼睛痛,求医无数,至今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越来越严重,曾被疹断为沙眼,角膜炎,干眼症,其中最多的说是干眼症,做过泪导栓手术,用过人工泪液,从去年已经流不出眼泪,现在每隔两三天就要打消炎针,不然眼睛红得厉害,睁不开眼,痛得无法忍受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干眼症的相关诊疗措施都有哪些?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驻站医生5
擅长:全科
1)轻微的干眼症可以点人工泪液(有药水、药膏、凝胶等型式;另有不含防腐剂,戴隐形眼镜时可点之产品)、睡前点润滑药膏,热敷、按摩则可刺激泪液分泌。治疗主要在于减轻干眼的症状,避免角膜的伤害,维持眼球光滑清晰的表面。可以点人工泪液,睡前点润滑药膏,热敷、按摩则可刺激泪液分泌。 (2)中度的干眼症则可以增加人工泪液之次数、戴挡风或保湿眼镜、降低室内温度、增加湿度、减少泪液之蒸发;将泪小管栓塞或电烧来阻断减少泪液之排除也可增加泪液量。 (3)严重的干眼症除了以上之治疗方法,有时还必须将眼球覆盖、或施以眼睑缝合术以避免眼球过度干燥造成之伤害。 (4)另外也要找出造成干眼之原因,如眼睑炎、维他命A缺乏、结膜炎、结膜疤痕、过敏、自体免疫疾病,等等疾病,积极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儿童干眼症是由于孩子长期用眼,眼分泌物较少,引起孩子眼睛有痒的感觉,所以孩子会通过频繁眨眼来滋润眼球,减少痒感。绝大部分的表现是频繁眨眼,还有一部分,由于孩子眼睛干燥比较严重,导致结膜破裂充血,有时继发感染引起孩子眼睛红肿需要使用抗生素。缺乏维生素A,也会导致眼睛干燥综合症。平时一定要注重给孩子,少看手机电视,补充维生素A,多吃红萝卜,青菜,鸡肝,鱼肉之类的。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儿童得干眼症主要是与长期使用电脑或者电子产品有关系,很多患干眼症的儿童多数是不注意用眼健康,比如儿童“蜗居”在家,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上网无节制,都会使得用眼过度,使得眼睛疲劳而诱发干眼症。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儿童干眼症症状包括眼睛干涩、困倦、眼部瘙痒且有异物感,严重的病人会出现眼睛有灼热感、眼皮紧绷沉重、分泌物粘稠、畏光甚至出现暂时性的视力模糊。儿童干眼症要注意保健,避免儿童长时间操作电子产品注意中间休息,一般连续看电子产品1小时就要休息不到十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者是做保健操。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小儿干眼症一类是因为各种因素引起的泪腺病变,造成的眼泪过多。
另一类是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或是长时间的用眼,导致孩子出现干眼症的原因是因为患者经常接触电脑和电子设备。小儿干燥的早期表现是因为角膜前部的泪水膜质量和数量不够而导致结膜和角膜上皮无法保持其正常的机能。另外,由于缺乏维生素A、慢性结膜炎、化学烫伤等,导致粘液细胞的分泌不足,也可导致该病。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一般来说,乙肝患者引发干眼症概率也并非不存在,但概率不大。
通常引发干眼症主要是因为患者用眼疲劳所致,或由于长期用眼不良习惯引起,因此一旦患了干眼症就必须积极、彻底、有效地治疗,坚持科学健康用眼。
如果是乙肝引发的干眼症,通常需要联合治疗,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护肝治疗,还需要配合进行眼部治疗,防止干眼症加重,导致眼部严重病变,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干眼症是一种慢性疾病,想要治好的话,必须要花很长时间,有些人在患病期间会经常觉得眼睛不舒服,如果不改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可能干眼症始终无法缓解。但这个也得根据个人的症状决定,因为每个人都程度不同,而且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