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抑郁症要怎么办

会员132230046 16岁 已回复
医生:你好,我现在在湖南株洲工学院上学。得抑郁症已有两年了,去年服药后好了一阵子,今年春因感冒引病毒性发心肌炎。住院后抑郁症又复发了。现在在湖南长沙湘雅医院就医。我从就九月份开始服用盐酸氟西汀到现在已有三个多月了,每天一粒,可是触除了睡眠状况好一些以外,其他的症状一点也没好转,整天昏昏沉沉的,无精打彩,脑子特难受,看书看一会儿还可以,时间一长就头痛。面部僵硬无表情,眼睛也很无神,感觉眼球好干涩的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得了抑郁症要怎么办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驻站医生10
擅长:全科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我所需要咨询的问题。得了抑郁症一定要,及时及早的治疗。除了配合用药外,还应该做好内心的疏导。保持愉悦的心情。
有用0
相关问答

若诊断出抑郁症,应尽早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避免发展为重度抑郁症,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1.药物治疗:临床上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西药主要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需根据医生的指导制定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此外,也可以选用中成药治疗,如同仁堂巴戟天寡糖胶囊,具有抗抑郁的作用,且药性温和,不易出现不良反应,还能较好地抑制抑郁症复发复燃,一般不会出现停药反跳。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等心理治疗方式可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逐渐恢复自信和积极性。
另外,在生活方面,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充足的睡眠对抑郁症的治疗都是有好处的。同时需要尽量避免滥用药物或酒精,以免加重抑郁症状。

崔界峰副主任医师精神科回龙观医院已帮助用户:26
擅长: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相结合的方法、叙事疗法,针对情感困扰、婚姻家庭关系、夫妻治疗、性心理障碍、亲子关系、网络成瘾、焦虑恐惧、精神分裂症及躁郁症,尤其对自知力恢复、对心理过程充分理解、增强自我掌控力方面,帮助尤为明显。

怀孕期间得了抑郁症,家里人还是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考虑的问题比较多,比较担心,所以才会有抑郁症状的发生,当然也可以找心理医生来进行一下心理疏导是比较好的,严重的话是需要进行药物来治疗的。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可以药物治疗,来改变脑部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包括抗忧郁剂、镇静剂、安眠药、抗精神病药物,规律与安定的生活是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保持身心愉快,不要陷入自设想象的心理漩涡中。

刘强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帮助用户:0
擅长:失眠,紧张,焦虑,恐怖各种情绪障碍,抑郁症,婚恋问题,人际交往

青少年是容易患抑郁症的群体,这与他们承压能力较弱、学习压力大等有关。孩子得了抑郁症可以从以下方式来治疗:
1.提供支持和理解:父母应当与孩子进行开放、诚实和温暖的对话,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理解。尽量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情绪,避免批评或批评他们的感受。
2.创造积极的家庭环境:家长需要提供稳定、温馨和积极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参与有益的活动、爱好和社交互动。尽量减少家庭压力、冲突和紧张氛围。
3.建立健康生活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健康饮食和适度的运动。这些习惯可以帮助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若抑郁症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通常需要用药治疗。建议选用药性较为温和与安全的中成药,如同仁堂巴戟天寡糖胶囊。该药物所含的主要成分巴戟天寡糖具有抗抑郁的作用,能够改善抑郁症孩子焦虑、情绪低落、疲乏无力、失眠等症状,并且能较好地抑制复发复燃,降低孩子病情反复的概率。

崔界峰副主任医师精神科回龙观医院已帮助用户:26
擅长: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相结合的方法、叙事疗法,针对情感困扰、婚姻家庭关系、夫妻治疗、性心理障碍、亲子关系、网络成瘾、焦虑恐惧、精神分裂症及躁郁症,尤其对自知力恢复、对心理过程充分理解、增强自我掌控力方面,帮助尤为明显。

孕妇得了抑郁症,需要尽快的治疗,可以去心理咨询室去咨询心理医生,让心理医生疏导一下,抑郁症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一定要重视起来,多与他人沟通,慢慢的会得到缓解。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得了失眠抑郁症应该去神经科或者精神科进行药物调理。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意志减退的一组综合征。抑郁症还包括失眠、饮食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相关症状。所以失眠可能是抑郁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失眠作为抑郁症的一种症状,也可以通过系统规范的药物治疗得到相应的改善。如果失眠症状突出,在选择抗抑郁药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