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饮食调理

会员125094949 0 已回复
怎样调理饮食健脾胃,常腹泻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驻站医生5
擅长:全科
你好,可以口服山麦健脾口服液和藿香冲剂或四味脾胃舒颗粒试试,延长喂奶的间隔时间.或把配方奶粉的比例稀释,让肠胃休息休息.多喂水.减少辅食添加.好转后再循序渐进恢复添加.尤其不要吃不消化的食物.。宝宝经常性腹泻,需要找一下腹泻的原因,食物不耐受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议到有条件的医院做食物过敏原检查,如果宝宝对某种食物不耐受,以后就不再吃那种食物,如果是牛奶蛋白过敏,以后选用水解蛋白的奶粉
有用0
相关问答

腹泻时饮食干预一般需要保持清淡饮食。
如果出现了痢疾,可以通过服用一些药物或者是服用补液生理盐水来防止脱水。乳糖不耐受是指出现了乳糖不耐,大便酸臭、泡沫多、大便次数多等。此时需要保持清淡饮食,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在其他的饮食中,可以选择富含水果和含糖的食品。不要吃高脂肪的食品,比如猪肉、鸡肉、青菜等。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小儿夏季腹泻的调理方法如下:
1.如果只是轻度的腹泻,没有其他临床症状,可能是饮食不当引起。应调整小儿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食用油腻、生冷的食物。注意室内温度的调整,不要使小孩身体着凉。
2.如果小儿腹泻比较严重,应当注意小儿体内水分的补充。可给小儿口服补液盐,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和脱水。
3.如果小儿腹泻还伴有高热、呕吐等症状,可能是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炎症。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感染的类型,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孩子是出现了肠炎的状况,要减少孩子食物的摄入,不要给孩子吃生冷坚硬,油炸辛辣的食物,不要吃粗纤维的食物。要吃容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食,如果给孩子吃水果和蔬菜,一定要煮熟煮烂,不要生吃凉吃。同时还要给孩子注意保暖,不要受凉。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五个月的宝宝发烧38.5度,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观察孩子的一般状态,如果孩子一般状态良好,能够正常的吃奶,喝水,没有明显的寒战和嗜睡,可以先选择进行物理降温,让孩子多喝温热的水,同时贴退热贴,重点贴在额头,颈部两次,同时可以用温水擦拭孩子的身体,重点擦拭额头,颈部两侧,腋下,大腿根,肘窝这些大动脉走行的地方,擦拭的时候可以反复多次擦拭,此外,还可以用温水给孩子泡澡。其次,如果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无效,体温仍然持续上升,在38.5度以上,可以给孩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类的退烧药。如果孩子体温24小时仍然没有退,就需要及时领孩子到医院查血常规,明确导致发热的原因,从而针对性的治疗。

卢成瑜主任医师儿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腹泻是一种消化道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和量变多,性状改变。每天大便3次以上甚至10-20次,稀便、糊状便、水样便、黏液脓血便。
粪便性状比大便次数更重要,次数增多但大便成形则不没有腹泻,有发热,体温38℃-40℃,少数高达40℃,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嗜睡、惊厥甚至昏迷等。水电解质酸碱度平衡紊乱,有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低钙血症,表现为体重减轻、皮肤苍白或发灰、弹力差、口渴不安、前囟和眼眶凹陷、黏膜干燥、嗜睡、拒食、眼泪和尿量减少、衰弱等。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夏季腹泻的症状主要是大便的量、色、质与秋季明显不同,在伴随症状较轻,病程较短。
1.从大便的量、色、质上,与秋季腹泻有明显不同。大便次数每天大概三五次,数量较少,不同于秋季腹泻,每天十余次。颜色大部分是黄绿色或绿色,味道非常臭秽,没有不消化的颗粒。质地大部分是稀糊状为主,不同于秋季腹泻大量的稀水样便。
2.它的伴随症状上,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较轻,病程也比较短,一般在1到3天就能很快的恢复。
建议在生活中要特别要注意卫生习惯,要养成饭前便后要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做到预防为主。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