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家健康

阿司匹林,您吃对了吗?

阿司匹林,您吃对了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逐步成为人民群众面临的最大危险,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逐年升高,且有较高复发风险。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目前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预防治疗,对预防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最新出版的《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那么如何正确服用并使阿司匹林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呢?

阿司匹林-心血管疾病的守护神

第一,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发挥着哪些作用呢?

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

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介入手术或动脉外科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

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第二,哪些人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

没有心脑血管疾病,但有以下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年龄(男性>50岁,女性绝经以后)、早发心脑血管病的家族史(一级血亲中男性50岁以内发病,女性65岁以内发病)、肥胖(体重指数超过28)、吸烟。

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大于20%。

第三,哪些人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年龄>70岁或<40岁的人群,需个体化评估。

高出血风险人群:包括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抗凝、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年龄>70岁,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等。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阿司匹林-您吃对了吗?

第四,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服用时间呢?

1.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夜间活动减少,在睡眠阶段,血液流动变慢,血液中的脂质更易于沉积,而血小板也更易于凝集,睡前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抵抗夜间血小板的凝集,减少夜间心血管疾病风险。

2.清晨起床后服用阿司匹林——也可以。清晨起床后的时段,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阶段,清晨起床后服用阿司匹林,对于预防晨起后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更好,另外还有研究发现,晨起后服用阿司匹林对于晨峰高血压的控制也有一定的益处,因此,也有专家建议,晨起后就可以服用阿司匹林。

3.饭前还是饭后服用——要看服用的是哪种类型的阿司匹林,如果是普通型阿司匹林应当在进餐时或是饭后半小内服用,胃中的食物可以减轻阿司匹林对胃粘膜的刺激;如果是肠溶型阿司匹林,则需要在饭前空腹时服用,因为这种类型的阿司匹林有抗胃酸的作用,需要快速通过胃进入小肠被吸收。

第五,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1.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或疼痛等,可以选用肠溶型阿司匹林和拜阿司匹林,而且服药时间最好在饭前,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必要时还可以加用胃肠道黏膜保护剂。饮酒后服用能加剧胃粘膜屏障损伤,从而导致胃出血。不可掰开用药,会加大对胃黏膜的刺激。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服用可导致出血或穿孔,故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2.服用要有规律性:血小板在血循环中的寿命约为7天,随着体内新生血小板的不断诞生,血小板的功能会逐步恢复因此应每天坚持服用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有效地抑制新生血小板的功能,发挥抗血栓作用。

3.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手术前一周应停用,避免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出血不止。

4.潮解后不宜用,阿司匹林遇潮分解成水杨酸与醋酸,服后可造成不良反应。

5.阿司匹林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引起哮喘发作或其它过敏反应。有哮喘病史患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