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家健康

面对突如其来的心跳骤停,目击者可以做些什么?

面对突如其来的心跳骤停,目击者可以做些什么?

一个娱乐节目录制现场发生的艺人猝死,使我走近了他。

猝死时有发生,不独艺人。可这次引起的反响不同。除了艺人的身份之外,夜间、寒冷、超长工作时间、近乎极限的运动负荷、以及发病时的抢救滞后等都成了议论的话题。

生命可贵,生命顽强,生命也脆弱。可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娱乐,何娱何乐?

不讨论节目是非,不分析疾病原因,就来谈一下,面对突如其来的心跳骤停,目击者可以做些什么?

【迅速判断】

患者是在活动中突然“晕倒”的,这在医学上说,是“突然的意识丧失”。

如果"突然的意识丧失",再加上“大动脉搏动消失”,就可以确定为心跳骤停了。

大动脉摸哪里?颈动脉。甲状软骨(喉结)旁2厘米处。

由于非专业人员触摸颈动脉时常常会有误识别,所以,现在对于非专业人员,不要求触摸颈动脉。一旦发现有人突然的意识丧失,呼吸微弱、异常或停止,即可开始复苏抢救。

因为,原发性心跳(搏)骤停发生后,

5~10秒,就可以由于脑缺氧而引起昏厥、意识丧失;

>15秒可产生抽搐,迅即进入昏迷;

20~30秒出现喘息样呼吸困难伴紫绀,30~60秒后呼吸停止;

45秒左右瞳孔散大,60~120秒后固定。所以,如果看到瞳孔散大,心跳骤停就在1分钟以上了。

人们常说心肺复苏抢救的“黄金4分钟”,是因为脑内的葡萄糖和三磷酸腺苷(ATP,能量)贮存耗竭的时间大约为4~5分钟。所以,在正常体温下循环中断超过6分钟,就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害。因此要争取在心跳骤停的4分钟内开始抢救,抢救越早,复苏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超过4分钟后的抢救,成功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所以,一旦发生情况,要迅速判断;一经判断为心跳骤停,就立即开始抢救(心脏骤停命悬一线,现场心肺复苏助患者免于猝死!)。

【胸外心脏按压】

在没有仪器设备的现场,抢救措施是徒手心肺复苏,最主要的就是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要部位准确(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两乳头连线中点),有深度(至少5厘米)、有速度(100~120次/分),有节奏(按压、放松等时、速度均匀)。具体操作曾在”遇到心脏骤停怎么办?“一言不合”就按压!“中介绍。

有质量的按压才能保持基础的循环以维系生命,等待进一步的生命支持。

对于非专业人员,也不要求人工呼吸。能做人工呼吸更好,不能做就持续按压,但是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开放)。

【快速除颤】

在配备自动除颤器(AED)的地方,尽早开始电击除颤。

因为:

室颤(心室颤动)是心跳骤停最常见的心律失常(>90%);

电击除颤是心脏复苏的最有效手段;

每延迟一分钟电击除颤,除颤成功率下降7~10%;

室颤如果不及时去除,心脏将很快转为心电静止。

AED 上有标示、有语音提示,接受过一定培训的非专业人员可以根据指导完成操作。

胸外心脏按压有效可以看到以下改变:

瞳孔:瞳孔缩小并可出现对光反射。

面色: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

颈动脉搏动:应该在每次按压时都能摸到颈动脉搏动。如停止按压时仍然可以到搏动,就说明病人心搏已恢复。

反射和意识:可见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吞咽反射,甚至肢体活动,意识恢复。

出现自主呼吸。

记住,现场急救的同时拨打电话“120”!

关于“心跳(搏)骤停”与“猝死:

“突然的意识丧失”加上“大动脉搏动消失”,判断心跳骤停无疑。

而如果心跳骤停后没抢救(复苏)过来(成功),那便是“猝死”了。

所以,心跳骤停和猝死并不是一个概念。

猝死,是猝然发生、出乎意料的死亡。猝死者生前身体健康,或者至少没有发现致命的疾病,而在突然发病后短时间内死亡。心源性猝死,多在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在猝死中占80%以上。

心源性猝死的基础还是有心脏疾病的隐患。但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无疑是诱发疾病乃至引发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病的防治都至关重要。

娱乐毕竟是娱乐,不应以生命为代价!

70%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徒手心肺复苏术真应该成为每个成年人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