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家健康

肝癌预防和检测,用这种方法就能自己轻松完成?

肝癌预防和检测,用这种方法就能自己轻松完成?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恶性肿瘤,但目前仍缺乏有效且便捷的筛查方法。大家想必也知道肝癌的一大特点就是隐匿性强,如果没有进行定期的检查,一般身体出现症状的时候再查看就已经是晚期了。

目前我们比较熟悉的肝细胞癌检查方法就是甲胎蛋白AFP,但这项指标需要抽血检查,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此,寻找简单易行的筛查方案是目前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那么,究竟他们发现什么肝癌筛查的新指标呢?

这项研究旨在从乙肝HBV相关的肝细胞癌患者的尿液中发现诊断或筛选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将iTRAQ与质谱联用,以鉴定发现队列中的候选尿蛋白(n = 40)。使用ELISA在验证队列中确认选定的蛋白质(n = 140)。使用受体工作特征(ROC)和定性诊断分析评估所选蛋白质的诊断性能,总共鉴定出96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尿中甲胎蛋白(u-AFP)和u-ORM1作为靶蛋白,并且经Western blot和ELISA证实,肝癌患者中尿液中甲胎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肝癌患者。

U-AFP与血清AFP-L3密切相关(Pearson r = 0.944,p <0.0001),表明u-AFP可能来自循环血液。u-AFP的AUC为0.795(AUC越接近1.0,检测方法真实性越高),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95.4%,与血清AFP(se-AFP)无明显差异。当u-AFP和u-ORM1合并使用时,AUC为0.864,其性能要比单独使用u-AFP或u-ORM1更好。在定性诊断分析中,研究人员分析数据发现,u-AFP的阳性预测值为90.1%,u-AFP和u-ORM1的并行组合的诊断敏感性为85.1%。

总结以上,研究团队发现尿液中的AFP和ORM1可用作肝癌的诊断或筛选生物标志物。但目前还需要增大样本量进行研究!该研究的意义在于,未来或许会研发出试剂盒可以让各位乙肝患者在家中自行筛查干细胞癌,因为通过尿液就可以准确预测。这将有助于让战友们更好地控制病情进展。希望这项研究成果可以早日得到大样本数据从而实现临床转化,尽早地服务于大家!

最后,我们补充一下现在临床上检测血清AFP的意义:甲胎蛋白(AFP)属于白蛋白家族,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孕妇在怀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AFP升高的现象。胎儿出生后血清中的AFP则下降,出生后2-3月胎儿体内的AFP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难以检出,故在正常非孕成人血清中AFP含量极低。甲胎蛋白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血清中AFP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