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家健康

伤筋动骨一百天就是要休息一百天吗?

伤筋动骨一百天就是要休息一百天吗?

似乎从小到大,只要有人摔伤扭伤,就有长辈在旁边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啊,你这短时间就别下床了,小心还没长好又坏了。然后,真有挺多人就相信了这句话,觉得伤筋动骨就得乖乖休息一百天,不能下地走动更别说活动了。那么,这句话真的符合科学道理吗?

我们先从骨折讲起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骨头的愈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炎症反应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塑形改进期,而12周为平均愈合周。

其中,炎症反应期为1-2周,这是从骨折后开始,到软骨细胞和骨细胞出现的阶段。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及邻近软组织的血管断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肿,与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

原始骨痂形成期为2-6周,从骨折后的第三周开始,这是形成新骨的阶段。

骨痂塑形改进期一般从第九周开始,即原始骨痂形成期的6周后开始,这是骨折断端经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的阶段。(参考自人卫版 第九版《外科学》教材)

一般来说,骨折的恢复时间的长短是由骨折部位和治疗方式来决定的,小腿中下段、股骨颈、髌骨、踝部等部位骨折需要的恢复时间较长,而肩关节、手腕、鼻骨、胸部等部位骨折需要的恢复时间较短。

骨折愈合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部位、不同情况的骨折恢复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那么骨折愈合过程又有哪些学问呢?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制动确实是很关键的一条,也就是不要随意走动或者活动受伤的肢体和关节。

但是“伤筋动骨一百天”不代表着躺在床上一百天不活动,在休息1-2周形成新骨后,可以通过运动来恢复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原有的弹性和韧性,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是绝对不行的,那样会导致关节僵硬等问题,甚至会引发卧床并发症。

所以,在骨折后能够根据伤情尽早开始恢复性锻炼是首要的。但是这些运动一定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来进行,过度运动和缺乏运动都可能延缓骨折时间,甚至会造成“骨不连”,即骨折难以愈合,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骨折过后,如果过于强调卧床休息而不活动,还会引起很多严重的不良后果。

网上不是流传的有一句话:“人生可能会经历很多次的骨折,但不要让其中一次变成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这句话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人命的不是骨折本身,而是由于骨折长期卧床带来的卧床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又称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等疾病,这些问题都会为骨折患者带来难以言喻的不便和痛苦,甚至对于一些8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无异于是一场“慢性自杀”。

就拿最常见的下肢静脉血栓为例。众所周知,心脏具有泵血的功能,推进血液在血管中前行。但流过一圈从动脉到达静脉时,心脏的推力就十分有限了。腿部、足部的静脉血抵抗重力回流入心脏,靠的就是步行、跑步时腿部肌肉的收缩,将血液挤压上去,这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心脏”。而长期卧床时,下肢静脉失去了小腿肌肉的挤压作用,静脉血流减缓甚至瘀滞,很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栓塞在肺脏等重要器官中,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有的谚语可能初心是很好的,但是在流传过程中,过于片面的强调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可能隐藏的风险,这是很不科学的,而且对于一些没有分辨能力的人来说,这可能会带来致命的风险,所以希望大家在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带有思辨性,科学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