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家健康

排便不通畅?试试“穴位按摩”小良方,标本兼治,还不快收藏

排便不通畅?试试“穴位按摩”小良方,标本兼治,还不快收藏

不少人都有过“拉不出”的便秘体验,但多数在生活规律、饮食调整后可自行缓解。 只是少部分人的便秘,却迟迟未能改善,苦不堪言。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长期缺乏运动,致使协助排便的肌肉收缩力减弱,肠管蠕动减少,食物残渣因而在肠腔内滞留太久,水分过多地吸收,大便就会变得干燥而坚硬。

大肠为“传导之官”,它除了“传化糟粕”外,还有一个功效,就是主津。何谓“津”呢?金代医学家李东垣认为,饮食经过脾胃消化之后到达小肠。水液等精微物质再经过小肠的吸收而下传至大肠。大肠为最后一道关卡,它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再将其中的部分水液吸收,最后剩余的残渣糟粕便成为粪便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当中,小肠为吸收津液的主力,所以称之为“液”,言其量大;大肠吸收的津液只为微少部分而已,所以称之为“津”,言其量少。因此说“大肠主津,小肠主液”。

津液维持着肠道的水液平衡,相当于肠道的润滑剂。肠道津液正常,人才能正常排便。如果大肠有热,“津”的能力过强,大肠内本应留存的液体也会被吸收,肠道缺少津液的润滑就会干涩,从而造成排便困难。相反,如果“津”的功能过弱,肠道内残留的水液过多,我们就会拉肚子。

临床表现

1、实证便秘 有热秘、气秘、冷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虚证便秘 有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阴阳气血不足,粪质不干,欲便不出,便下无力,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或大便干结,潮热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

排便不通畅,一般人想到最多的可能就是服用泻药,但这只能治标,时间长了还会让人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实属下下策。治疗便秘,关键在于调理肠胃功能,使肠道自己来解决问题、自己来治病。

如何来调理肠胃功能呢?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穴位按摩,按摩腹部、点揉穴位,省心省事,每日坚持可有效防治便秘!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脐中上四寸(肚脐与胸骨下端连线的中点)。指压、指揉刺激中脘穴,可促进胃肠蠕动。

操作时,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末节指腹按压中脘穴,带动皮下组织做环形揉动,频率不宜太快,时间约5分钟,以有热气内透为佳。

神阙穴

脐部为神阙穴所在,是*保健要穴,同时对胃肠道功能有显著调节作用。

操作时,可将右手掌心叠放在左手掌背上,以手掌心贴在脐部;吸定后,先顺时针方向揉脐部,再逆时针方向揉脐部,各50次。

天枢穴:

天枢穴为大肠经的募穴。“募”是聚集、汇合的意思,募穴是脏腑经气的汇集之处,专治本脏腑的疾病。身体仰卧,肚脐(即神阙穴)旁开两寸处即为此穴。天枢为古代星宿名,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主持天际各星的运行。此穴位借“天枢”名,意指应天枢之星象,沟通胸腑上下之气。此穴为水谷之气升清降浊的枢纽,可以升降气机、斡旋上下。此外,天枢穴又为胃经的腧穴,因此有调肠和胃、理气消滞的效果。

仰卧,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扰,慢慢向下压,力道由轻到重,持续2分钟后将手指慢慢抬起(但不要离开皮肤),再在原处按揉片刻,注意两侧都要按摩。如此坚持一周左右,便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下1.5寸处。

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

大肠俞穴:位于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便秘为“百病之源”,解除便秘烦恼,对于各种疾病而言,就相当于釜底抽薪。爱护自己的身体,就从清除体内的垃圾开始吧!

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调整,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避免久坐不动,常做腹肌运动,促进肠蠕动,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3)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可晨起饮用凉开水促进排便,避免抑制便意。

(4)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应尽量先采用其他方法缓解病情。

(5)对于部分慢性便秘者短时间的药物辅助治疗是必须的,有助于正常排便反射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