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会导致人们患上脑疝
如果患上了脑疝这种疾病的话,还有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对于这种疾病我们应该要提前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症状,以便在患病后能够及时的发现并治疗,那么在生活中具体有哪些因素会导致人们患上这种疾病呢!
1`当发生颅内血肿、严重脑水肿、脑脓肿及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时,颅内压不断增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迫使一部分脑组织通过自然孔隙,向压力较低处移位形成脑疝。颅内任何体积较大的占位病变引起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时都可引起脑疝。病变在幕上者引起小脑幕切迹疝,病变在幕下者引起枕骨大孔疝。
2`引起脑疝的常见病变有:①损伤引起的各种颅内血肿,如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②各种颅内肿瘤特别是位于一侧大脑半球的肿瘤和颅后窝肿瘤;③颅内脓肿;④颅内寄生虫病及其他各种慢性肉芽肿。在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如再附加一些人为的因素,例如作腰椎穿刺释放过多的脑脊液,使颅腔与椎管之间、幕上分腔与幕下分腔之间的压力差增大,可促使脑疝的形成。这种由于医源性因素造成的脑疝,临床医师应予避免。
脑疝的急救护理
一、病情观察
1 小脑幕切迹疝
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患侧瞳孔初期短暂缩小,继而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病变对侧出现中枢性瘫痪,生命体征严重紊乱,前驱期病人出现头痛加剧,呕吐频繁,烦躁不安等。
2 枕骨大孔病
通常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多突然发生,或在慢性的基础上由于某种诱因而急性发作,如用力排便或腰穿致脑疝程度加重。病人常很快出现潮式呼吸或呼吸停止,双侧瞳孔缩小,继之散大,脉搏微弱快速,血压下降,最终心跳停止,需紧急抢救。慢性病例则表现为颅内压高,枕下部疼痛,颈项强直,强迫头位,生命体征紊乱不明显。
二、脑疝病人的急救
1 对颅内压增高病人,要准备好抢救物品,随时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的改变,及时发现脑疝,早期治疗。一旦发生脑疝,立即通知医生,建立静脉通路,同时快速静脉滴注脱水药,如20%甘露醇250一500 ML,并配以激素应用。有时可合用速尿以加强脱水作用。
遵医嘱迅速细致地处理,使脑庙症状能获得缓解,如病变部位和性质已明确,应立即施行手术清除病灶,同时根据医嘱立即备皮、备血,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准备术前和术中用药等。尚未定位者,协助医生立即进行脑血管造影、头颅CI'、或MRI检查,协助诊断。
2 除去引起颅内压增高的附加因素:
①迅速清除呕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供给,防止窒息及吸人性肺炎等加重缺氧;
②做好血压、脉搏、呼吸的监测。血压过高或过低对患者的病情极为不利,故必须保持正常稳定的血压,从而保证颅内血液的灌注;
③保持良好的抢救环境,解除紧张,使之配合抢救,同时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以保证抢救措施的落实;
④高体温、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均可进一步促使颅内压升高,也应给以重视。
3 对呼吸骤停者,在迅速降颅压的基础上按脑复苏技术进行抢救: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气管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呼吸支持,可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应用简易呼吸器或人工呼吸器,加压给氧;
②循环支持:如心跳停止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保持心脏泵血功能;
③药物支持:根据医嘱给呼吸兴奋剂、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对症处理。
4 昏迷病人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排痰困难者,可行气管切开,防止二氧化碳蓄积而加重颅内压增高。观察电解质平衡的情况,严格记录出人液量。患病3D后不能进食者可行鼻饲,并做好胃管的护理,留置胃管后应每日2次口腔护理,定时翻身,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保持床铺平整、干净、柔软,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预防褥疮发生。对有脑室穿刺引流的病人,严格按脑室引流护理。大便秘结者,可选用缓泻剂疏通,有尿潴留者,留置导尿管,做好尿、便护理。
对于患有脑疝的患者来说,对这种疾病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够帮助患者尽快的控制病情,并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疾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控制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这样才能够让患者真正的恢复到健康状态,避免这种疾病出现反复复发的情况。
-
脑疝日常注意事项有哪些患者一旦出现脑疝这种疾病,就会对脑组织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这种情况会导致脑组织坏死,从而严重的危害
-
孩子脑疝症状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患有脑疝这个病,但是大多数发病的都是孩子,直接的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如果发现了脑疝的疾病就应该及
-
脑疝早期怎么做治疗脑疝的发生实在是让患者饱受折磨,一旦患有了脑疝病的严重脑部疾病我们要及早的做好治疗,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一些麻烦,争
-
脑疝缺氧该怎么治先天脑疝疾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普遍的存在,对于先天脑疝疾病我们需要重视科学的治疗和护理,这样才能够早一些的康复减少一些
-
脑疝早期症状是什么呢得了脑疝就要及时的接受治疗,千万不要拖延时间以免使病情越来越重,并且在治疗期间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