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外科 > 神经外科 > 脑瘫 > 脑瘫常识

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在一些新出的婴幼儿里,很容易发生小儿脑性瘫痪疾病,尤其有些孩子出生后,由于脑瘫这种疾病病发率相当的高,由于孩子小,往往有些症状表现不突出,作为父母应该多加强了解,下面和大家分享文章就是,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ies)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搐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

一、病因:脑性瘫痪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般可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类:①出生前因素:多种因素造成胚胎早期发育异常,胎儿期的感染、缺血、缺氧和发育畸形,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腹部外伤和接触放射线。②出生时因素:羊水或胎粪吸入、脐带绕颈所致窒息,难产、产钳所致的产伤、颅内出血及缺氧。早产婴儿患本症的多,与其血管脆弱易受损害及并发的窒息或代谢障碍有关。③出生后因素:核黄疸、严重感染及外伤等。有时某一病例可找到确切病因,不少病例病因不明。

出生前即有损害者,常有不同程度脑皮质萎缩及脑皮质发育不全。出生时和出生后损害者则以疤痕、硬化或软化、部分萎缩及脑实质缺损为主。锥体束可出现弥漫性病变。

二、临床表现:主要症状表现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自主运动困难;运动僵硬;不协调,不对称。有肌张力和姿态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肌张力增高者多呈足尖着地行走,或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膝键反射亢进,可有踝痉挛,巴彬斯基征阳性。患儿常有异常的姿势,如头和四肢不能保持在中线位上,呈现弓状反张、或为四肢痉挛。脑瘫患儿约有2/3合并智能落后;约半数伴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癌发作或情绪、行为障碍等。

根据临床特点分为:痉挛型(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痉挛型约占2/3,其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双侧瘫、四肢瘫、偏瘫、截瘫、单瘫等);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等。

典型病例在出生时或婴儿期呈现双侧瘫或偏瘫,继后常有智能缺损和痉挛发作,有时可出现不自主运动或小脑共济失调,病情稳定,非进行性,诊断并不困难。对患儿可行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先天畸形或合并癫痛等。

三、治疗原则:以康复医疗为主,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尤其超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大效果。此外可采用手术解除肌紧张,减轻肢体畸形。有癫病发作者按发作类型给予抗癫痛药物治疗。

总而言之,学习了有关,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之后。对这种疾病的病因,以及临床表现,都有了全新的了解,另外引起这种疾病的因素非常多,尤其在孩子出生的时候,一定要防止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