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方面总结脑积水的治疗方法

几方面总结脑积水的治疗方法

作为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大脑疾病之一,脑积水的治疗方法成为许多人希望了解的问题。小编在本文中特此为大家从几方面总结一下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希望有所帮助。如果您对自己的身体有这方面的疑问,小编建议您一定要到医院接受详细的检查。

一、病因治疗

对于阻塞性脑积水应解除梗阻原因,枕大孔先天畸形者行后颅窝及上颈椎减压,肿瘤阳塞者行肿瘤切除。

二、药物治疗

减少脑脊液分泌,增加机体水分排出。常用药物:利尿剂为呋塞米(速尿)、醋氯酰胺等。主要用于轻型病人。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治疗的分类

1.减少脑脊液分泌的手术:

(1)脉络丛切除术:1918年由Dandy首次施行脉络丛切除术,但效果欠佳。

(2)内镜脉络丛电灼术:1922年Dandy改用内镜行脉络丛电灼术,由于手术损伤小,且能减少脑脊液形成,至今仍有人采用此法。

2.脑脊液分流术:

(1)颅外分流术:

1)分流到头颈部:①脑室帽状腱膜下分流术。只能起暂时作用,远期效果不佳。②脑室一颅内静脉窦分流术。1907年,Payr用颞浅静脉或大隐静脉将侧脑室与矢状窦连接,使脑脊液引流到矢状窦。术后病人在4个月内死亡,但尸检未发现血液逆流。③脑室一颈静脉分流术。1949年Nulson和Spitz用单流向导管为一婴儿做侧脑室一颈内静脉分流,取得良好效果。④脑室一乳突造瘘术。为1950年Nosik所提倡,但因术后并发脑膜炎和脑脊液痿而被废弃。⑤脑室-胸导管分流术。Yokogama于1959年做了3例,但均因近期内阻塞而死亡。

2)分流到胸腔:①脑室-心房分流术。1955年Rober和Pudenz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确定将脑脊液分流到血液循环系统的可行性,并研制出带有活瓣的分流导管,用于脑室-心房分流术,取得良好效果,并被广泛采用。②脑室一胸膜腔分流术。1914年,Heile倡议做脑室一胸膜腔分流术,但常因导管阻塞而需做矫正术。

3)分流到腹部:①脑室-腹膜腔分流术。1898年,Ferguson首次将腰段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分流到腹部,以后又改为脑室一腹腔分流,取得较好效果且被广泛采用。②脊髓蛛网膜下腔-输尿管分流术。由Heile于1925年行首例手术,但要牺牲一个肾脏且有可能发生逆行性感染,未被采用。

(2)颅内分流术:

这类手术有①1920年Dandy的导水管内置管术。②1922年的第三脑室造瘘术。③1939年Torkildsen的侧脑室一枕大池分流术等。由于这些手术方法仅适用于脑室系统阻塞的病例。手术指征受到一定的限制。

3.解除阻塞病因的手术:这类手术有切除颅内占位病变、切除局限于第四脑室中孔处的粘连膜、切开中脑导水管的瓣膜等。

(二)常用手术技术

下面主要介绍脑室-心房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

1.脑室一心房分流术

指征

1.先天性脑积水(交通性和非交通性):症状加重,中、西医治疗无效,病儿无严重智力障碍和大脑皮质仍有一定厚度者。

2.后天性的阻塞性和交通性脑积水。

3.正常脑压脑积水。

禁忌证

l.颅内感染,不能用抗菌药物控制者。

2.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或有新鲜出血者。

3.脑室空气造影后气体尚未完全吸收者。

4.行脑室非水溶性碘油造影者。

5.有严重循环、呼吸系统的先天或后天性疾患。

术前准备

l.X线检查:病儿仰卧拍前、后位胸部片,测量从颈静脉切迹至胸5~6椎间盘的距离,作为心房管插入深度的参考。

2.术前做头颅透视或拍片,以观察脑室系统中充气造影的气体是否完全吸收,以防气体进入血循环发生空气栓塞,并做心电图检查及有机碘过敏试验。

3.分流管及阀门装置高压灭菌消毒,消毒前检查裂隙瓣膜的功能:用消毒生理盐水灌注管腔并保持在垂直位;如活瓣功能良好,液柱的顶点应在30-60秒钟内达到活瓣上6~10cm间,否则不能应用(现有消毒的成套分流管出售)。

4.器械准备:除颅骨钻孔及颈静脉剥离器外,准备小弯虹膜剪、精细的鼠齿组织镊、注射用的16号针头、小的弹力钳、2ml及10ml注射器。

麻醉及体位

气管内气体麻醉。病儿仰卧,头部向左旋转40°~60°,肩下垫软垫使颈部伸展,胸部下面放x线片匣。用甲紫溶液在头皮及颈部划出切口,消毒巾缝在皮肤上,不要用手巾钳,以免出现附加阴影,干扰X线片上对分流管的观察。

以上这些就是脑积水的常用的治疗方法,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治疗脑积水能盲目是选用治疗方法,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接受诊断,然后在专家医师的指导下选用最适合自身的疗法来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