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

详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

下腔出血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都有可能导致下腔出血的产生。正确的认识下腔出血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概要:

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要保持祈祷通畅,维持呼吸等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严重者,必须脱水降颅压,要安静休息,调节血压防止在出血。防治脑动脉痉挛及脑缺血,病变血管的处理,防治脑积水,SAH80%以上为动脉瘤引起,目前主张尽快进行病因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详细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治疗目的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一)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

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保持气道通畅,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安静休息,避免一切引起血压及颅压增高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情绪激动和劳累等。可用缓泻剂和软化剂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液体量出入平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头痛者予镇痛药,慎用阿司匹林等可影响凝血功能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或吗啡、哌替啶等可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痫性发作时可短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如地西泮、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等。

(二)降低颅内压

急性期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必需脱水降颅压。

(1)甘露醇:这是降颅压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法,每次剂量按05~2g/kg计算,在15~30分钟内用20%甘露醇静脉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用药后5~15分钟,颅内压开始下降,2~3小时降至最低水平。具体用药剂量为:①125ml.6~12小时1次。②重症:250ml,6小时1次。③再出血:当再出血量大。突然引起一侧瞳孔散大,呼吸障碍等脑疝表现者,立即给250ml快速静脉推注,若用药后情况未见改善,可再给250ml。

(2)呋塞米:成人1次用量为2040mg,6~12小时1次,降颅压作用虽比甘露醇差。但有抑制脑脊液生成的作用,适用于:④心肾功能不全,禁用甘露醇者。②重症患者,单用甘露醇还不能控制颅内高压和消除脑水肿者。③老年患者虽有明显颅内压增高,为避免肾脏损害,20%甘露酵每次仅用125ml者。

(3)甘油果糖:250ml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每日2次,和甘露醇交替应用,可维持恒定的降颅压作用及减少甘露醇用量。

(4)地塞米松:抗脑水肿作用强而持久,并可减轻血液对脑膜的刺激症状及脑膜粘连,但抗水肿作用起效慢,用药后12~36小时才起作用,并有激发胃出血及感染的扩散。因此,是否在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应用地塞米松,目前意见不一,一般认为轻症不用,危重不伴消化道出血者可考虑使用.剂量为10~20mg/d,分2~4次静脉注射。

(5)白蛋白:胶体物质,兼有脱水及补充营养作用。

(三)防治再出血

1.安静休息

绝对卧床4~6周,镇静、镇痛、避免用力和情绪激动。

2.调控血压

去除疼痛诱因后,如果平均动脉压>125mmHg或收缩压>180mmHg,可在血压监测下应用短效降压药物,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或者起病前水平。可选用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断药或ACE1类等。应注意避免将血压降得太低。

3.抗纤溶药物

为防止动脉瘤周围的血块溶解引起再出血,可酌情选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常用6-氨基已酸(EACA),初次剂量4~6g,溶于100ml生理盐水或者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5~30分钟),之后维持lg/h,12~24g/h,持续7~10天,逐渐减量至8g/d,共用2~3周。也可用氨甲苯酸(止血芳酸,PAMBA)或氨甲环酸。应注意该类药物引起脑缺血的危险性,一般与尼奠地平联合使用。

(四)防治脑动脉痉挛及脑缺血

1.维持正常血容量和血压、避免过度脱水

在动脉瘤处理后,血压偏低者,应自先去除诱因,如减少或停用脱水和降压药物;亦可予以胶体溶液(白蛋白、血浆等)扩容升压,必要时使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静脉滴注。血压偏高者给予降压治疗。

2.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药

常用尼奠地平口服,20~40mg,每日 3次,连用3周以上;也可使用静脉制剂,1020mg/d,静脉滴注lmg/h,共10~14天。注意其引起低血压的不良反应。

(五)防治脑积水

1.药物治疗

轻度的急、慢性脑积水可药物治疗,给予乙酰唑胺0.25g,每日3次,以减少脑脊液分秘。还可选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

2.脑室穿刺脑脊液外引流术

脑脊液外引流术适用于SAH后脑室积血扩张或形成铸形出现急性脑积水者:经内科治疗后症状仍进行性加剧,伴有意识障碍者;有心、肺、肾脏器严重功能障碍,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紧急脑室穿刺脑脊液外引流术可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减少梗阻性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使50%~80%的病人临床症状获得改善。

3.脑脊液分流术

急性脑积水经内科治疗多数可以逆转。如果内科治疗无效,CT或MRI显示脑室明显扩大者,可行脑室-心房或脑室-腹腔分流术。

(六)病变血管的处理

1.血管内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无需开颅和全身麻醉,对循环影响小,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前须控制血压,使用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行DSA检查确定动脉瘤部位、大小、及形态,选择栓塞材料进行瘤体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有适应症者也可以采用介入治疗。

2.外科手术

需要综合考虑动脉瘤的复杂性、手术难易程度、病人临床情况分级等以决定手术时机。动脉瘤性SAH倾向于早期手术(3天内)夹闭动脉瘤;一般Hunt和Hess分级≤Ⅲ级时多主张早期手术。Ⅳ、Ⅴ级病人经药物保守治疗情况好转后可行延迟性手术(10~14天)。对AVM反复出血者、年轻病人、病变范围局限和曾有出血史的病人首选显微手术切除。

SAH80%以上为动脉瘤引起,目前主张尽快进行病因诊断,尽早采取治疗。争取72 h行CTA/灌往MRA/DSA检查,外科手术使动脉瘤管腔闭合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时期分为早期(<3 d)和延迟(>10~12 d)手术,早期和延迟手术两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但在初次出血后7~l0d手术的患者预后差,这个时间刚好与脑血管痉挛的高峰期(出血后4~12 d)相符。外科治疗的时机和适应证取决于动脉瘤的分型、患者的临床分级和有无并发症等。目前许多医院将Hunt-Hess分级Ⅰ~Ⅱ级者纳入早期积极处理手术时机的选择上有争议,一般主张对动脉瘤患者.在身体情况允许下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可选用瘤颈夹闭术、瘤壁加固术、瘤内填塞或凝固术等。对脑血管畸形应力争手术全切除,这是最合理的方法。

(1)手术时机:对动脉瘤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只有通过急性期的积极手术,包括紧急脑血管造影及尽快地直接手术才能降低死亡率,选择恰当时机对手术的成败具有关键性作用。主要取决于:①病人术前的情况。②脑血管造影中有无脑血管痉挛。③颅内压增高的情况。④血液流变学变化。

(2)手术目的:防止或减少动脉瘤出血的机会,保持正常脑循环,防止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3)手术方式:

1)间接手术:指载瘤动脉的近端结扎。分急性结扎与慢性结扎两种。此方法的缺点足不能完全防止动脉瘤再破裂,且易产生缺血性障碍。

2)直接手术:行开颅术暴露动脉瘤,对它作各种手术直接干预,如动脉瘤颈结扎、动脉瘤孤立术、瘤壁加固术等。

3)血管内手术:在动脉瘤腔内引入异物,促使瘤腔内产生血栓而闭合。常用方法有:肌肉或异物填塞,射毛术,瘤腔内注射复合胶,动脉瘤内放置可脱离球囊,动脉瘤内钢丝阳极直流电血凝等。

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治疗)

主要用于小型AVM以及栓塞或手术治疗后残余病灶的治疗。

以上就是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做出的详细回答,相信你已经有了详细了解。如果你也患上了下腔出血,那么,要引起重视,同时对下腔出血别过于着急,下腔出血只要检查,针对不同的病情,制定合适的下腔出血治疗方案,是很好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