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出现后的治疗方法

脊髓空洞症出现后的治疗方法

生活中大家对脊髓空洞症可能很陌生,此病的出现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也是严重的,而且引起脊髓空洞症的因素也特别复杂,患了此病后要及时的治疗,避免更多症状的出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些脊髓空洞症出现后的治疗方法吧。

脊髓空洞症的治疗:

本病进展缓慢,常迁延数十年。目前尚无特殊疗法。

1.对症治疗;疼痛者给予镇痛剂、可给予B族维生素、三磷酰苷、辅酶A、肌苷等药物治疗。加强护理,防止关节挛缩,对痛觉消失者,要防止烫伤和冻伤。

2.放射治疗;可试用放射性核素131I疗法,但疗效不肯定,现已很少应用。

3.手术治疗;对空洞较大、伴有椎管梗阻者可行上颈段椎板切除减压术,如合并可能与病因有关的畸形.如寰枕区畸形(如本例患者)及小脑扁桃体下疝者。可考虑枕骨下减压及进行手术矫治。还可行脊髓空洞引流术,主要目的是排除空洞内的液体,减轻对脊髓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

临床启示:从临床病例来看,脊髓空洞症并非致死性恶性疾病。如果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处于静止状态,它的损害也同样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寿命。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疗效标准与预后:

1.病情轻者,可随访观察。

2.数患者可停止进展,迁延数年至数十年无明显进展。部分患者进展至瘫痪而卧床不起,易发生并发症,预后不良。

3.由本病直接致死者少见,但病情常可因并发症而加重,甚至导致死亡。

4.术后症状有缓解或保持不变,一般感觉减退的进步最少。继发于感染或炎症蛛网膜粘连的脊髓空洞症的治疗结果常常令人失望,此与大范围的粘连影响脑脊液的动力学有关。手术病人应定期随访MRI。

脊髓空洞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发病年龄31~50岁,儿童和老年人少见。男多于女,曾有家族史报告。进展缓慢,持续多年。症状与病变节段和所在神经轴内位置有关。颈下段上胸段病变多见。

1.感觉症状 痛温觉因脊髓丘脑纤维中断而丧失,而由于后柱早期不受累,轻触觉、震颤觉和位置觉相对保留,属本病特征,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可有深部痛,累及肩臂。累及后索时,则出现相应深感觉障碍。

2.运动症状 病变扩展到前角细胞引起运动神经元破坏,相应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减低,肌纤维震颤和反射消失。手内在肌受累一般最早,上行到前臂、上臂及肩带。手部肌肉受累严重可出现爪形手畸形。病变累及侧索,下肢可有对称或非对称性痉挛性轻瘫,反射亢进,跖反向伸性。晚期可出现Horner征,是伤及中央外侧细胞柱内交感神经元所致。

3.营养障碍 由于关节软骨和骨的营养障碍以及深浅感觉障碍产生的反馈机制失调,Charcot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积液,超限活动,活动弹响而无痛感。X线显示关节骨端骨软骨破坏破碎,可有*位。皮肤可有多汗,无汗,颜色改变,角化过度,指甲粗糙、变脆。有时出现无痛性溃疡。常有胸脊柱的侧弯或后突。膀胱及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多见于晚期。病变波及延髓引起吞咽困难,舌肌萎缩瘫痪,眼球震颤,此型易危及生命。

脊髓空洞症应该如何预防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膳食,保持消化功能正常。脊髓空洞症肌萎缩患者保持消化功能正常,合理调配饮食结构是康复的基础。脊髓空洞症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注意预防感冒、感染。脊髓空洞症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一旦感冒 ,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

脊髓空洞症出现后的治疗方法就是这些了,患了脊髓空洞症后让患者的生活陷入了痛苦中,大家一定要多去了解有关此病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工作,出现脊髓空洞症的症状表现后请积极正确的治疗才行,希望以上的知识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