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时的注意事项

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时的注意事项

脊髓损伤是很难治愈的疾病,但是患者千万不要放弃治疗,为了能够使病情得到早期的改善,务必要谨遵医嘱坚持对症治疗的方式,那么对于患者来说,在手术过程当中应该注意什么事项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在中医学属外伤瘀血所致“腰痛”、“痿证”、“癃闭”等病证范畴。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时的注意事项。

1.术中必须注意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复位后,应将踝关节作背伸及跖屈活动,观察活动有无障碍。如有障碍,提示复位不良。有条件时,复位后摄正、侧位X线片,证实解剖复位后再用螺钉内固定。

2.临床上多见双踝或三踝骨折,而且常合并胫腓关节分离或距骨脱位。因此,应结合具体骨折,灵活应用。一般原则大致如下:

⑴双踝骨折先行内踝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踝骨折可试手法复位,如失败,再行切开复位。

⑵三踝骨折应先取俯卧位,复位内固定后踝骨折,复位时助手应将伤足向前牵引,先整复距骨的后脱位,并在牵引下术者复位和内固定后踝;然后改仰卧位,复位固定内、外踝。

⑶内踝骨折合并胫腓关节分离和腓骨下段骨折时,应先切开腓骨下端,直视下复位腓骨及胫腓下关节,用螺钉贯穿固定胫腓下关节[图4],以保证踝穴的正常宽度。然后切开复位内踝骨折。

踝关节骨折术后应用石膏托外固定于功能位(踝屈90°,足中立),抬高伤肢。术后10~14日拆线,换管形石膏固定,即可持拐下地,不负重行走。8~10周后骨折多已愈合,可去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但半年内应注意避免扭伤。

综上所述介绍了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时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对于患有脊髓损伤的人来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治疗,因为只有通过有效的治疗措施才会使身体得到康复,并且术后还要多加护理,病情才能好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