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脂溢性皮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对于其他的皮肤疾病来说,脂溢性皮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这种疾病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多,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要避免这种疾病的困扰,那么除了要了解对这种疾病的预防工作之外,还要了解一下对于这种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1.全身治疗 内服维生素B2、B6、复合维生素B、维胺脂胶囊,炎症明显或炎症范围扩大时,可服用抗生素,如四环素、罗红霉素等。瘙痒可用抗组胺药或其他止痒剂。

2.局部治疗 以溶解脂肪、角质剥脱、消炎止痒为主。常用药物有1%煤焦油洗剂、含有2%酮康唑复方洗剂、或含有二硫化硒以及硫甲皂、间苯二酚(雷琐辛)、水杨酸、咪唑类等制剂洗头,每周1~2次。头部用50%乙醇和35%水中加入15%丙二醇外搽。或用水氯酊,每天1次。其他部位外用5%硫黄霜、硫黄炉甘石洗剂、2%酮康唑霜,对慢性肥厚者可用0.025%~0.05%维A酸(维胺脂)霜,有助于红斑、鳞屑和瘙痒的改善。

3.辨证用药:发病较急,皮损潮红明显,有渗出、糜烂,口渴心烦,大便常干燥,舌质红、苔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滑数,属热重于湿型。法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方用荆防牛蒡子汤或龙胆泻肝汤或栀子金花汤加减。

由于部位和损害轻重的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差别

 

1.头皮 开始为小片状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以后扩展融合成边界清楚的大斑片,基底稍红,轻度瘙痒,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圆形斑片,可伴有渗出和厚痂或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严重者全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的厚痂,伴有脱发。

2.面、耳、耳后及颈 常由头部蔓延而来,呈黄红色或油腻性白色鳞屑及痂皮。眉及其周围弥漫性红斑、脱屑,眉毛因搔抓而稀少。眼睑受累呈睑缘炎,严重者可呈糜烂性溃疡,愈后遗留瘢痕。耳后有糜烂、潮红和皲裂,可为单侧或双侧,多见于女孩及青年女性,脂溢性外耳炎多见于老年患者。

3.胡须 多见于中年男性,毛囊口轻度红肿,有小的浅褐色结痂,常称“须疮”,顽固难治。有的表现为毛囊口脓疱并有油腻性鳞屑,基底周围鲜红,引起毛囊破坏与瘢痕形成。亦可有头皮及耻骨同时累及。

4.躯干 常见于2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前胸和肩胛骨间,开始为小的红褐色毛囊性丘疹,上覆油腻性鳞屑,逐渐形成经过中,中心可治愈形成细糠状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鳞屑的环状斑片。另一种玫瑰糠疹样的脂溢性皮炎,为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暗红色斑片,只有细小边缘性鳞屑,边界明显,中心痊愈,形成环状损害。

5.皱褶部 常见于腋部,腹股沟,乳房下和脐窝,多见于30~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上有油腻性鳞屑,如播散性摩擦性红斑样裂隙、肿胀。由于局部多汗,易继发感染,或不当的治疗可使皮损发展。生殖器被累及时,可形成圆形的红斑和鳞屑及皮肤剥脱,呈现亚急性湿疹样或慢性苔藓样红斑如银屑病样表现,无典型的脂溢性皮炎的特征。

6.四肢 四肢的伸侧较屈侧多见,表现为黄红色或淡红色斑块,由于搔抓、可形成糜烂而似湿疹。

7.婴儿脂溢性皮炎 出生后2~10周婴儿,头皮、前额、耳、眉、鼻颊沟及皱褶等处出现圆形红斑,边界清楚,上覆有鳞屑,红斑可扩展融合并有黏着油腻性黄痂,间有糜烂渗出,炎症比较显著,对称发生,微痒,一般患儿可在3周到2个月内痊愈。若持续不愈,常与婴儿异位性皮炎并发,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或念珠菌感染。婴儿无成人的毛囊损害与皮脂溢出。

脂溢性皮炎临床上变化多端,有的进展缓慢,反复发作。有的可局限于头部。有的分布于其他部位或全身,由于瘙痒、搔抓可造成红皮病、毛囊炎、疖肿、淋巴结炎等。亦有处理不当而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样变。

如果大家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了解,那么大家应该知道患上了脂溢性皮炎这种疾病之后,患者会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症状表现,如果有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出现这些症状的话,那么一定要尽快的到正规医院对这种疾病进行检查确诊,以便帮助自己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