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尾酒疗法产生的背景

鸡尾酒疗法产生的背景

可能很多的人不知道鸡尾酒疗法能够治疗什么病专家表示,鸡尾酒疗法可以有效治疗艾滋病,那么说到这里,相信人们都想能够多去了解关于鸡尾酒疗法的一些相关常识,为了帮助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鸡尾酒疗法,小编来讲述鸡尾酒疗法产生的背景到底有什么?

鸡尾酒疗法,原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于1996年提出,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该疗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的药物混合使用,从而使艾滋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混合药物疗法是对付艾滋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既可以阻止艾滋病病毒繁殖,又可以防止体内产生抗药性的病毒。近年来在其他疾病上,也有人将类似的联合用药疗法称为相对应的"鸡尾酒疗法"。

#p#分页标题#e#

HIV是导致艾滋病(AIDS)的病毒,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全世界已有5300万人受到感染,由于没有特效药,已有2000多万人死亡。艾滋病的重灾区在非洲,中非和南非感染比例高达10%,高感染率和发病率使那里的人均寿命下降,给社会和经济带来重大的灾难。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球型结构的小颗粒,颗粒里面是病毒的基因,表面有两层脂质包膜,上面有gp120和gp41两个表面蛋白,对病毒的感染起关键作用。在病毒感染靶细胞的过程中,这两个表面蛋白介导病毒进入*细胞,随后通过逆转录酶在细胞浆中将病毒的RNA转录为DNA,完成遗传物质向细胞的传递。

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可以释放出1万个病毒颗粒,在病毒释放过程中将靶细胞杀死。经过对病毒生存周期的了解,科研人员发现抑制病毒在*复制的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是抗病毒治疗的两个关键环节。感染初期,病人血液中的HIV直线上升,前三四周中往往表现为感冒症状。随着症状的缓解体内病毒水平下降,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平衡态的高低决定着今后发病迟早。为什么病毒在体内的平衡态可维持几年甚至10年以上,何大一认为,所谓“平衡”期间病毒的产生与清除量应该是相等的。1994年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出现了,这就是抗蛋白酶抑制剂。

这个药物为何大一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抗艾滋病病毒活性提供了实验工具。临床应用发现,用药后阻断了病毒感染新的T淋巴细胞,病毒在血液中的平衡态被打破,血中的病毒颗粒快速下降。一年后他们又对血中的感染或没感染HIV的细胞数进行数理模型计算,结果惊奇地发现,血液中艾滋病毒颗粒的半衰期仅有30分钟,每一天半体内被感染的细胞就被更换一半。这个准确数据说明了为什么用药后血浆中病毒下降得如此之快。

尽管HIV在体内半衰期很短,但每个病人每天产生的病毒高达10^10—10^12,大量的病毒一边被清除一边又产生,而且新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可以逃避药物治疗的变异株。这使何大一想到,单一药物治疗可很快产生抗药性,应该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不同环节,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药物,如抗病毒蛋白酶药物、抗病毒逆转录药物等,即通过联合用药提高治疗效果,“鸡尾酒”疗法就这样诞生了。1996年,何大一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本年度风云人物;2001年1月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向他颁发了“总统国民勋章”。

可能在提及鸡尾酒疗法的时候很多的人都不太了解鸡尾酒疗法,可以对于疾病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在阅读完小编的介绍之后,人们对于鸡尾酒疗法产生的背景有了详细的了解,希望了解了这些相关常识可以帮助人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正确看待鸡尾酒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