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疾病的治疗方案有哪些呢?

药疹疾病的治疗方案有哪些呢?

临床上药疹这种疾病比较常见,这种疾病给患者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疾病严重的话,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那么,药疹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相信这是很多患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药疹疾病的治疗

(一)轻型药疹停用致敏药物后,皮损多迅速消退。一般给予抗组胺剂、维生素c等。必要时口服中等剂量泼尼松(30~60mg/d),待皮疹消退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局部一般可用粉剂或保持清洁、干燥。固定型药疹有糜烂及渗液时可用3%硼酸水或0.1%乳酸依沙吖啶溶液等湿敷。

(二)重型药疹包括全身剥脱性皮炎、重症多形红斑及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等,应及时抢救,加强护理,加强支持疗法,注意病室温暖、清洁,严防继发感染及交叉过敏发生。

1.及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可给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用地塞米松10mg/d(分2次静脉滴注)。待体温下降,皮疹颜色减淡,无新疹发生,症状缓解后始可逐渐减量,并逐步换用口服剂。若为重金属药物引起的药疹,应及早使用络合剂,如二巯基丙醇(bal)肌注或二巯基丁二酸钠(每次1g溶于注射用水10~20ml中,静注,每日2~3次,共3~5天,以后酌情减少用量或停用)。

2.加强支持疗法对原有疾病应改用不致敏药物维持其主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如病期较久,由于高热及皮肤大片剥脱渗出等,常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及时纠正。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量,必要时输血。

3.局部治疗应用无刺激性、具有保护性、有一定的收敛、消炎作用的药物。对无渗液的皮损,依病情给予粉剂或洗剂。对红肿有渗液的皮损,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糜烂面,以暴露皮损保护创面干燥为宜。可暴露于温度适宜而干燥的红外线灯罩下,外用0.2%硝酸银液、紫草油或用含地塞米松和有效抗生素的气溶胶喷洒。

4.中医中药中医认为药疹主要由于脾湿不运、蕴湿化热、外感毒邪、湿热毒邪搏于皮肤所致。治则为清热、凉血、利湿、解毒。可用渗湿汤、芩连解毒汤、化斑解毒汤等加减。

药疹的症状有哪些?

1.发疹性药疹

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所有药疹的95%。临床表现为弥漫性鲜红色斑或半米粒大至豆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形态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半数以上病例在停药后2周完全消退。如未及时停药,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则预后不良。

2.荨麻疹样药疹

是常见药疹之一,其发病机制可以是I、 III型变态反应。皮疹特点为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这种风团性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泽红、持续时间长,自觉瘙痒,可伴有刺痛、触痛。荨麻疹可作为惟一的症状出现,也可以血清病样综合征、过敏性休克的一个症状。一般致敏病人表现为用药后数小时,皮肤才开始发生风团性皮疹并有瘙痒,但少数病人在注射青霉素、血清蛋白等药物后数分钟内即出现头晕、心烦、全身泛发大片红色风团、瘙痒与血压降低。

3.剥脱性皮炎

常常由于对一般的药疹病人未及时停止致敏药物和适当处理,致使病情发展,皮疹融合而成为剥脱性皮炎,或病情一开始就是突然发病。皮损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有渗液、结痂,继之大片叶状鳞屑脱落,渗液有臭味。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糜烂等。此类皮损如系初次发病,潜伏期一般在20天以上。可一开始就泛发全身,或在上述麻疹或猩红热样皮损的基础上发生。病程长达一个月以上,是药疹中的严重类型,常伴有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呕吐、恶心,有的可伴有淋巴结肿大、蛋白尿、肝大、黄疸等全身症状。

4.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

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发病急,皮疹初起于面、颈、胸部,发生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成片,发展至全身。斑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可以用手指推动,稍用力表皮即可擦掉,如烫伤样表现。黏膜也有大片坏死脱落。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伴有高热和内脏病变。如抢救不及时,可死于感染,毒血症,肾衰竭,肺炎或出血。有的患者初期表现为多形红斑或固定型药疹,很快再发展为大片红斑、大疱、表皮剥脱。

药疹疾病对很多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病情比较严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以上专家给出了药疹疾病的一些治疗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都有很好的作用,由于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康复。